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反思,能否让北大留美学生与父母渐行渐近

2018年01月31日09:52 | 来源:杭州日报
小字号

春节将至,在这个游子归乡团聚的时刻,北大留美毕业生王猛(化名)的一篇万字长信,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王猛表示,从12年前开始,他就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断绝了与父母的所有联系,与父母决裂。

跟父母有摩擦可以理解,但王猛为何采用了如此极端的做法?他在信中透露,从小父母对他的管制极为严厉,他连穿衣服都不能自由选择,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常常没有支持他,有时甚至反而数落他。

严厉管教孩子,这是许多中国父母都会采用的教育方式。尽管可能很少有父母像王猛的父母那样对孩子管控如此严厉,但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习惯于对孩子大包大揽,不仅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都要由自己说了算,就连孩子长大后读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也要由自己决定。如此包办一切,其实已经逾越了关爱的边界。

孩子小时候,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个阶段当然需要父母全方位的照顾,由父母替孩子进行决定。孩子长大后,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这个阶段,父母需要逐渐放手,让孩子学会成长。俗话说,过犹不及,即使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超过了限度,也会变成对孩子的压制,导致孩子的内心极端脆弱,无法形成独立人格。

这是王猛的父母需要反思之处。其余为人父母者也应当引以为鉴,不能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不能把关爱异化成对孩子的控制。

王猛父母的另一大失误,就是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是保障孩子物质上的温饱,还应当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支持。王猛在信中自述,小时候他的文具被人破坏、不会剥鸡蛋被同学和亲戚嘲笑,当他向父母诉说时,父母不但不安慰他,反而对他冷嘲热讽。在孩子心里,父母是替自己遮风挡雨的,但受了委屈向父母倾诉时,却丝毫得不到安慰和理解。父母的态度无疑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也让父母逐渐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很多中国父母有一个通病,过分强调孩子作为“小孩子”的特殊性,忽视了孩子与成年人的共性。孩子虽小,但是也跟成年人一样有尊严。很多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忽略了孩子的意志与情感,没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往往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孩子得不到尊重,在长大后也慢慢在心理上疏远父母。

当然,王猛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王猛已经34岁了,至今仍在激烈抨击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他应该明白,内向也好,敏感也罢,只是人类多种性格中的一种,并不算缺点。即使自认为内向敏感的性格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加以改善,不能一概责怪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不能把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问题都怪罪于原生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当致力于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人。父母不可能包办孩子的人生,不要让爱成为孩子的枷锁。王猛的经历只是极端个例,但却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最后,用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责编:虞韫菡(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