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回归本科课堂应当成常态
近日,武汉大学一门由6名院士、4名教授共同讲授的本科基础课引起广泛而持续的关注。这个群星荟萃的授课团队被学生们称为“偶像天团”。院士们20年如一日地坚守本科课堂,赢得了一届又一届本科新生的青睐。课后排队求院士签名,“集齐签名,召唤神龙”,让这门不点名、不签到的导论课别具魅力,被称之为“最奢侈的基础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院士回归本科课堂充分期待,绝大部分人认为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大师的魅力、更好传播前沿知识、培养学术人才。未能听过院士讲课,可谓是许多学生求学生涯中的一大缺憾。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历史和经验来看,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生源是一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根本所在。一流大学本质上是一流教师和一流学生的共同体,最优秀的学生会因为高水平的教师而会聚到最好的大学。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院士是具有崇高学术地位、社会威望和人格魅力的大师。在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让院士们回归本科教学,实质上就是让院士们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对院士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对学生而言,从游大师,在大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对学校而言,有效整合院士、名师等宝贵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能建设师生学习与成长共同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轻培养、重学术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等现象。鲜见有院士给本科生授课,更有甚者认为院士、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是大材小用。为此,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不断强调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固定下来,要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要将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还推出了“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激励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回归天职、教书育人。但是,客观讲,这些指导意见和激励措施的实际效果仍然有限,长期形成的教学科研氛围还需要继续改变。
事实上,美国大学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也经历过“重科研轻教学”“本科质量广受指责”的发展阶段。为了回应公众的批判与关切,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出版了专题报告《学术水平反思》,提出了教学学术理论并掀起了美国大学的教学学术运动。这场深化人们对学术本质认识、扩展大学学术内涵、促进学界关注大学教学的教学学术运动,成为了世纪之交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改革。
在“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时代,笔者十分期待院士回归本科课堂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集体行动。充分发挥院士们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界高度关注本科教学,促使一线教师潜心教学学术,化解科研至上的不良倾向,找回本科教育中课堂教学应有的基础地位,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者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人员 王顶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