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突出‘京味’、体现‘京韵’,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12月16日,在人民网2017大学校长论坛上,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发布“突出‘京味’、体现‘京韵’,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全文如下:
经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在学校未来发展中,学校将围绕“双一流”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将更突出“京味”,体现“京韵”,紧紧围绕首都发展,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继续在城市建设、污染治理、环境改善、交通拥堵缓解等方面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一、充分发挥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的引领作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目前学校有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行列,8个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全球排名前400名。学校围绕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核心学科包括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一级学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类学科等为支撑学科,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综合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
二、进一步加强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施行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2017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连续实现学校内部培养产生院士的重大突破。近五年,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对高端人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稳步提升。
三、服务“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通过开展服务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建设计划、蓝天碧水行动计划、顺畅交通行动计划,为将北京建设成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服务。北工大已有多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尊等北京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维护、城市标志性公共建筑,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环境、交通、城市规划、材料、信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服务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发展,冬奥会、世园会等重大活动,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新机场等重点功能区及其配套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学校依托“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发挥在水环境恢复、城市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资源,为循环水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工程示范。致力于还首都蓝天碧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为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四、学校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和首批创新创业50强,实现“校长杯”四连冠,近五年来工大学子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1600余项。近十年,每年毕业生均在5000人左右,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比例约为81.57%,其中在京就业比例为77.43%。毕业生在北京市国有企业、党政机关、教育科研、其他事业单位等国有性质单位的就业比例共占53.54%,在京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1.34%。学校坚持把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人人发展的观念落实到人才培养中,不断推进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的改革,实施多层级、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校内专业自评估,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对北京战略定位的支撑;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和实施富有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围绕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北京工业大学的国际化”向“国际化的北京工业大学”升级
创建和发展了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爱尔兰共和国总理恩达?肯尼共同见证下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多次获评“中国影响力中外合作院校”,成为为首都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进一步加强国家化人培养,累计为90多个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目前在校留学生总数达1015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人数占比达到55%。牵头成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面向全球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积极贡献。
六、坚持首善标准,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保障“双一流”建设的方向,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落实“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打造“示范支部”和“一院一品”党建品牌,培育出一批基层好经验好做法,彭永臻院士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学校始终坚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员工,“当标杆、创一流、求突破、作表率”,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接续奋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