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创新“课程思政”建设 从了解身边事到读懂中国
人民网上海12月12日电(记者沈文敏)“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63年前,那个时候正值国家‘一五’计划实施之际,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工业化建设……她为上海这座中国最老工业基地的崛起、为上海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一个甲子多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学校始终伴随着国家现代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近日,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史馆里,党委副书记宋敏娟正在把校史向学生娓娓道来。这是该校今年新开的《景观物语草木关情——文化校园九讲》首讲中的一幕,这是一门综合素养类课程,自开讲以来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打call”。
“我从对校园文化的亲近感,产生自觉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在听了《景观物语草木关情——文化校园九讲》前两讲后,这种情境教学路径,通过体验+互动的形式,“让我有了一种对校园文化的全新感知和体验。”学生王亮如是说。
该门课程负责人刘红军教授介绍,经过了一年多精心准备的这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主要是展现校园文化景观,传播其中文化内涵及科学精神,让学生经历从感受文化到认知文化的转变,之后将围绕学校的“先贤语迹释”“玉石厅”“思贤庭”“萱圃园”“古海塘”等校园景观文化陆续开出9讲。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景观物语,还要让学生了解国家、读懂中国。记者了解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开出有宏大叙事的讲好中国故事的《“一带一路”车文同轨》《中国现代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时代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培养大学生技术创新的品质和潜质。
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这种不一样的思政课程,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有很多,目前该校的综合素养类课程加上专业育人课程,已建设的有28门,正在建设的有17门,其中涵盖专业育人类30门、综合素养类15门,共有103位老师参与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教育由马院教师“单打独斗”,转向了所有课程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合力局面。以《中国现代技术》课程为例,就有工创学院、马院、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城建学院、化工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香料学院8个学院的9位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参与授课,而《“一带一路”车文同轨》也是汇聚了5个学院的8位教师同讲一门课。
“现在,从教师的授课计划、授课方式,到学生的听课效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党委副书记、校长陆靖介绍道,“新近建设的这一批批课程,都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我们不是空洞地谈思政教育,而是结合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和学生学科专业背景,在课程体系中挖掘精神养料,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深化和全覆盖、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应用技术型高校独有的特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