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走科技强国之路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全景。新华社记者 刘 续摄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现场,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参赛选手在展示农业灭虫无线监控装置。秦廷富摄(人民图片)
2017第六届(上海)国际服务机器人展上,汇聚了各种高科技服务机器人产品。王 冈摄(人民图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自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中国把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领跑全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全民科学意识觉醒,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永不枯竭的重要源泉。
科技创新 领跑全球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2年来,中共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将科技创新内化为执政理念的一部分,中国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
过去5年,中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在山东烟台,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备受瞩目。这个海上巨无霸,有37层楼高,甲板有一个足球场大。它可以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作业,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蓝鲸2号”生产经理程骋是9年前来这里,从9年前船上大部分都是洋面孔,到如今中国面孔占据绝大优势,程聘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中国力量在引领海工行业的发展。”
近期,在贵州平塘,“天眼”工程调试核心组组长姜鹏在带领团队执行“天眼”落成后最重要的馈源舱调试任务时,指挥用6根钢索拉起馈源舱,将重达30吨的舱体,在高空精准定位,误差不超过10毫米,这样的工程难度世界上前所未有。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姜鹏却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中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道路上,一个个世界领先水平的深水重器接连入水。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经完成152次试验性应用下潜,下潜深度世界第一;在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也有了中国深潜器的身影,“彩虹鱼”号无人潜水器已成功下潜。
作为世界造船大国,中国的船舶订单量、建造量和未交付订单占有率三大指标位列世界第一,世界上已有船只类型95%以上中国人都能造。
航天航空领域的创新,中国同样让世界惊艳。2017年5月,C919首飞成功,中国收获了又一个大国重器;此外,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AG600顺利下线,促进了中国大型应急救援航空装备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运20首飞成功,实现中国大型运输机零的突破。
时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一系列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大招”正在中国酝酿实施,将带给转型中的中国巨大的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科学创新的力量不仅重塑着发展的形态与内涵,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思维方式。
教育先行 人才辈出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一个个关键词绘就一幅砥砺前行,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画卷。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
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一连串上下贯通、关涉全局的顶层设计方案陆续印发实施。
“十八大以来的教育改革,覆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每一个学段都有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都有亮点纷呈的改革措施。我们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公平,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抓;质量,也是覆盖整个教育领域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
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持续推进,写下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目前,中国有51.2万所学校,1578万名教师,2.65亿在校学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从2011年到2016年,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7年增加到10.35年。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5年来,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79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1/5。
5年来,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65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7.8%。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近6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
5年来,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学术排行榜位置不断前移。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2012年到2016年,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到770个,有学科进入ESI前1%的高校从91所增加到192所。
《泰晤士高等教育》主编菲尔·巴称赞,中国大学正在超越欧美的名牌大学,开始真正成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
科教兴国 前景可期
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表示,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正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十八大以来,科技经费使用、科技成果评价、项目评审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科研项目申请、经费预算、项目执行汇报等环节都得以简化。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的体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为科研创新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上。
对此,中国科学院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表示:“这些变化让科学家能够更有条件捕捉科研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帮助他们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多引领性成果。”
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长1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到2016年的56.2%。《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日内瓦发布,中国位列第22。中国正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与此同时,科研改革和人才引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表示:“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让科技人员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上。收入分配的改革也是如此,要让有成果、有贡献、有效益的科研人员得到更好的回报。”
22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结出的累累硕果正在反哺中国经济,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创新能力、创新速度将最新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向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方向发展。
未来,中国科研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九大报告这样写道,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建设教育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未来,中国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继续教育……
十九大报告的目标明确、步骤清晰,中国正向着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28日 第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