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大学

中国火炸药研究的“国家队”是如何炼成的?【4】

2016年04月19日18:11 | 来源:光明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火炸药研究的“国家队”是如何炼成的?

  1958年9月8日,当代号为“505”的“东方-1号”火箭在河北宣化拖带烟迹飞入天穹,北理工师生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发射成功。在这开创性的成果背后,火炸药学科在固体推进剂领域可谓初试锋芒,火箭自重61公斤,有效载荷13公斤,实现平均推力1.7吨,使用复合火药作为推进剂,全国首创,标定了学校在固体推进剂领域研究的高起点。之后的岁月里,在固体推进剂领域,产生了如谭惠民教授所研制的NEPE固体推进剂等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我国“七五”至“十五”固体推进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奠定了北理工在国内该领域研究的优势地位。

  

陈博仁教授于1975年研制成7057新型聚能药

  在单质炸药研究领域,学校更是创造了瞩目的成就。从开始的对苏联等国外成熟产品的仿制,到对含能材料的合成路径探索,从芳香类合成物到杂环化合物,北理工单质炸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名家辈出,力量也不断壮大。1975年,陈博仁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功研制出7507新型高能炸药,这位印尼归侨带着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倾心投入科研事业,不畏肝中毒等重疾,长期超负荷工作,在7507炸药研制中,首创我国单质炸药小分子碎片直接合成新方法,成为那个时期学校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研工作者。“陈老师任劳任怨、公而忘私,有时候晚上想起一个研究细节,都会跑到实验室操作一番。”已是耄耋之年的火炸药著名专家欧育湘教授至今对自己的同事仍然佩服至深。

  “CL-20工程化”斩获2015年度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标志着北理工火炸药学科历尽三十余年将这座世界炸药的“最高峰”彻底征服。自1984年,炸药专家于永忠教授在花甲之年,开始实践他的笼型高密度材料理论构想起,在此后的三十余年间,北理工火炸药人在CL-20研究领域中,过关斩将,从于永忠老师成功合成样本、赵信岐老师等多个课题组创新探索多条先进合成工艺路线、欧育湘老师实现1公斤级合成能力到最终解决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再到近年来设计合成具有刚性的三维立体骨架结构的含能材料,这一创新研究成果更是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为发展新一代高性能炸药提供了新思路。面对“燃烧、爆炸、高温、腐蚀、中毒”多个高危因素同时聚集的研究领域,于永忠、欧育湘、赵信岐、庞思平等几代专家呕心沥血,他们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用高度的责任感实现了三十余年的“零伤亡”,他们精益求精、执着探索,用响当当的成果实实在在提升了中国国防实力。

  1996年,结合了火炸药、兵器科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爆炸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入新世纪,2009年,学校审时度势,正式成立了跨学科的火炸药研究院,负责研究规划、计划及组织实施,有效地推动了火炸药学科研究平台建设,统一管理,统筹保障。学校通过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为火炸药学科的发展保驾护航,成效明显。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火炸药的研发动向备受各国关注。火炸药及推进剂技术作为含能材料的“心脏”,一直以来受到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无法用金钱购买。因此,我们只有走以我为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才能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限制。

  七十余年栉风沐雨峥嵘岁月,北理工火炸药人终不辱使命,如同炸药一样,做沉默的“中国力量”,在奉献中矢志军工!

(责编:赵英梓、林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