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

2016年01月29日10:00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

重返时间的河流

演讲人:格非 演讲时间:2016年1月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

格非,原名刘勇,男,1964年8月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教学和文学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中短篇小说《迷舟》《青黄》《隐身衣》等。在文学研究方面,著有《文学的邀约》《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2014年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今天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关于文学的时空关系。大家都知道,文学的时空观,不光是对文学创作,对于文学研究来讲,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法国,或者说在欧洲、在整个欧洲文学变革的历史当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福楼拜。普鲁斯特、安德烈·纪德、米兰·昆德拉都曾对福楼拜有非常高的评价,不约而同地把福楼拜当作是自己的导师。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像罗布·格里耶这样一位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也把福楼拜看成是文学革命的真正的先驱。

福楼拜最有名的作品是《包法利夫人》。如果大家翻开《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刚开始写,第二段就出现了一段文字,它描写这个主人公包法利,戴了一顶奇怪的帽子。福楼拜用十行的文字描述这个帽子的颜色、形状,它的帽檐,帽子内部使用鲸鱼骨支撑开,它还有带子,带子上还有小坠……写得极其复杂。在福楼拜的草稿里面,他原来写这个帽子用了长达几页的篇幅。这个在传统文学写作里面是不允许的,这不对。福楼拜有一个习惯,他每次写完一段文字之后,都要把这个文字朗诵给他的朋友们听。结果他的朋友一致认为,福楼拜疯了,认为你完全没有必要,你用那么多的篇幅去写一个帽子干什么?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美国的一位哲学老师的一部著作改编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一部主题极其严肃乃至于非常残酷,但李安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他把残酷的、恐怖的主题藏起来。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当中,所有的场景,大量的场景海上的画面,和整个主题是剥离的,它单独具有价值。它本身就是我们审美的对象,我们进入电影院,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看这些奇幻的画面。我们举了李安这个例子,我们对福楼拜的探索可能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再回到福楼拜。

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的时期,巴尔扎克刚刚去世。福楼拜评价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大师。福楼拜又说,虽然他伟大,但是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也许应该唱一唱别的歌,弹一点别的调子了。也就是说,文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去写一顶帽子呢,因为福楼拜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整个的欧洲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个变化我简单地把它描述为:场景独立。帽子这样的一个画面,本来是为了表现人物命运的,为了表现他的性格,他的家庭、出身和阶级属性,可是现在它突然独立了。那么这样的事情,在18世纪以后,在世界文坛里面,一再发生。

现在我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来归纳这个变革。

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它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也就是说,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来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过去的文学都是如此。那么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另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所有这些东西——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的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里面。我们刚才讲李安的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我们知道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责编:徐爽昕(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