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看家庭:30岁时我必须功成名就?(图)【3】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者不是纠错者
对于高智商高敏感的来访者,每一次的急于求成都有可能摧毁之前建立的咨访关系,所以我用十分婉转的理由暂停了小川和小薇的同伴导师工作。见到天明时,我对他的不妥言行也不做任何评价。我们每周见面都是讨论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哲学问题以及分享一些我的现实工作,他“发现”我的社会角色众多,阅历丰富,越来越信服我,并且一再表示,要我保重身体,未来当他的智囊团。我觉得时机成熟后,真诚地告诉他,有容乃大,人的胸怀有多大,成就的事业就有多大。天明反思自己的言行,主动跟我说,他可能伤害到小薇了。“我真的痛恨出国留学,如果没有英国,我现在还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呢。”天明终于敞开心扉,这时已经是我和他见面后的两个月,和他父母见面后的四个月。
初一时天明比其他孩子有礼貌,考虑问题周全,办事牢靠,被班主任钦点为班长。他努力工作,在他的词典中,“学生干部”的侧重点是“干部”。为了评上优秀班集体,他大刀阔斧,敢于管理,得罪了很多同学,但他坚信班主任是肯定自己的。
初一下学期选第一批团员时,他仅仅得了十几票,班主任全然不顾他之前为班级所做的贡献,没有力挺他,他成为全年级唯一一个没有当选团员的班长,成了全年级的“笑话”。那段时间天明第一次连续几天不去学校。他渴望和父母倾诉内心的委屈,但父母每天忙于工作,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有多么重要,只是简单地敷衍了几句。
小雅是帮助他重新回归学校的重要力量。小雅是他们班的班花,学习成绩好,长得漂亮,性格温和。她给天明打电话,鼓励他回到学校。当时天明去学校只是为了能够见到小雅。
天明的成绩重新进入班级前五名。他和小雅之间开始出现矛盾,是从小雅的父母让小雅去英国上高中开始的。天明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去英国留学。他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想说服小雅放弃留学。但他的努力是无效的。
天明每天的任务就是贬低英国,打消小雅去英国的念头。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急转直下,每天只有争吵。再后来小雅提前办理了留学,初三开学不久就去英国了……天明坚定地说,“只要我30岁时功成名就,就能让她知道当初没有看错人,我就是比所有的人都强。”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的交流就顺畅多了。天明回归学校之后,努力学习,他打算考到南开中学去,在他的心目中,南开中学是可以成就他美好人生的地方。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次疏忽可能会造成很长久的麻烦。如果当初天明没有评选上团员能引起父母足够的关注,和他一起认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不是工作中有越位了,鼓励孩子主动与班主任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重新规划自己的行为,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当孩子所选择的人生路径完全脱离了现实的轨迹时,咨询师如果扮演“纠错者”,生硬地将孩子带回“正常轨迹”,就算孩子顺遂了,也会留下巨大的挫败感,引发“二度伤害”。当然也有很大可能直接将咨访关系断送。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者”,和他一起面对他的选择,并且给他创造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让他在大众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有当孩子确认是自己选择了改变,而不是“被改变”时,才会对这个选择负责,并坚持做下去。这对于高自尊的孩子来讲尤其重要。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