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看家庭:30岁时我必须功成名就?(图)【2】

是什么让他有如此远大的理想
鹿天明的父母意识到由于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无意中给孩子造成“被冷落”的感觉;孩子不去上学之后所采取的补救方案不但没有帮到孩子,反而加大了他的心理压力。他们要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用更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天明感受到父母的改变,同意和我见面了。
天明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标准的站姿和坐姿让我感受到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丽珊老师,我想您也知道我很久没有上学了,但我既不是不热爱学习,也不是学不会,而是觉得学校把我们当成流水线上的零件,将我们生产成同样规格的产品;而老师则把我们当幼儿园小朋友,将他们的想法强加给我们……如果这样按部就班的话,我怎么能在30岁时功成名就呢?”天明的开门见山多少出乎我的意料。
“我喜欢有理想的年轻人,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所说的功成名就是什么意思吗?”
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对“功成名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天明告诉我,功成名就是成为领导人,制定和推行一些政策。一个14岁的男孩经历了什么事情才会有如此“远大”的人生理想?或许这是揭开孩子不去学校之谜的关键。
我并没有马上否决天明的理想,而是和他算了一笔账。现代社会,受教育程度是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必备条件,假如你大学毕业23岁,硕士毕业26岁,那么,4年的时间如何能够功成名就?
“我早已算过这些了,不走寻常路是我唯一的希望,这也是我和您见面的理由,我从父母对您的评价中感受到,您或许能帮我。”天明并不想和我讨论这个愿望的合理性,而是想让我告诉他如何实现。天明对成就的高期待已经脱离实际了,父母猜测是因为他帝王将相的传记看多了,出现了幻觉。他们陪伴孩子成长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幸福,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地要求他成功,包括对他的成绩都没有很高的期待。
在交流中我明显感觉到天明的许多理念和行为会成为他与同龄人交往的障碍,但非常遗憾,当我和他谈及现实中的同学、朋友和师生关系时,他总是十分客气地微笑告诉我:“都挺不错的!”他给我的感觉始终悬在半空,为了让他“落地”,我只能迂回一下,给他介绍几位同伴导师。一来“全景”展示他与同龄人互动的状态;二来都是同龄人,或许能够探知他不去学校的真实原因。
我在给同伴导师布置任务时明确指出,天明的智商很高,看了许多书,人文素养高,和他交流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现实比我想象的更具挑战,天明在与同伴导师的交流中咄咄逼人,与在我面前的文质彬彬判若两人,同伴导师被天明“虐”到打退堂鼓的地步,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小川是南开中学的高二男生,他的任务是在与天明的互动中,让天明意识到学校才是青年人最好的舞台。小川本人在学校举办了“南开好声音”,获得了全球创新青年大奖的二等奖……这些如果没有学校这个载体简直不敢想象。
天明语重心长地告诫小川:“你没有主见,没有权威感,未来不可能太有出息,如果遇上欣赏你的,也就做个副手。”
小薇已经申请了英国排名很好的高中,她的任务是考察天明与异性交往的状态并辅导他读英语。小薇告诉我,“天明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仿佛我们都是他的小跟班……”他说英国各种不好,嘲笑去英国求学的人愚蠢。天明为什么这么讨厌英国?为什么如此抨击留学?
青春期阶段,同伴学习、同伴模仿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在耀华中学的心理健康使者团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同伴导师”,他们是我在咨询中的得力助手。同伴导师多半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乐于助人、善于沟通,我在选拔之初会与他们长谈,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基本上没有太多“内在痛点”,然后给他们进行一些心理咨询入门级的培训。
同伴导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与来访者建立朋友关系,因为他们处于同年龄段,成长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容易交流;二是帮助来访者完成咨询师布置的心理作业;三是给咨询师及时反馈,使咨询目标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