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解析:高校要应对高招改革新挑战【2】

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科学选拔合适人才。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高等院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优势特色,反思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进一步调整和细化不同学科专业大类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规格,避免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的盲目攀比和目标趋同。
第二,优化人才选拔标准。高等院校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面对特定的市场需求,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细化和明晰人才选拔标准,吸引合适的人才报考本校。
第三,明晰自主招生的选拔要求。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具体要求,并将其体现在人才选拔标准之中,避免“掐尖”等现象的产生。
探索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第一,提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要求。高等院校要配合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根据本校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学科专业结构特点,按学科专业大类(或专业群)向试点省份提出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或3个以下)科目要求。同时,要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测情况,研究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群),或是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录取的办法。
第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高等院校要研究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办法,探索有效的综合评价机制。比如,如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高中学校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科学、规范、高效的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何将评价结果与高考总成绩相结合,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等。
第三,完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院校要建立科学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进一步探索考生的多元录取机制。对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实行推荐录取;对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学生,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实行破格录取。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要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优化考核内容,探索科学有效、简便规范的考核方式,并将反映考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核结果与高考总成绩相结合,实行自主录取。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形式与内容的改革,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将使未来的高校生源发生新的变化,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带来深刻影响。
第一,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要研究新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的变化情况,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多样化探索,避免模式趋同。比如,培养学术型人才和高端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要抓住改革机遇,积极探索按学科门类、专业大类或专业群培养人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积极探索面向行业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的关系;要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改善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第三,抓好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要明确专业设置原则,科学规范设置专业,构建科学的专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根据生源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内涵;要处理好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发挥学科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研究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变化,关注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冲击,结合校情探索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教学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五,应对取消招生录取批次带来的新挑战。试点省份逐步取消本科招生录取批次,将对高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深刻影响,生源竞争将更加激烈。高等院校要淡化身份观念,增强加强质量建设、办出专业特色的紧迫感,通过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来吸引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生源;并通过精心的培养,使每个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