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动画片呼唤社会审美教育

2013年12月18日09: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动画片呼唤社会审美教育

水墨动画片《牧笛》剧照(1963年) 资料图片

  今年10月份,央视对个别动画片因为涉及粗俗、暴力等问题的点名批评,引发了人们对动画片“暴力失度、语言粗俗”话题的又一波热议。本刊于11月27日就此发文《动画:给孩子一片干净的风景》,从媒介规制、儿童行为与心理引导等社会管理机制角度参与了讨论。本期,我们将继续跟进,从社会审美教育角度对此进一步关注。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崛起,国产动画在社会主流导向的引领和扶持下积极探索,取得了毋庸置疑的丰硕成果,但在市场冲击下,也走入了诸多误区且日成积弊,这对我国当下的社会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

  “恶趣”受捧,审美标准失范

  现阶段,国产动画因以当代文化为语境,更多时尚、娱乐元素渗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观众视听、激发市场需求的作用。但是,对此过度膜拜的结果,导致了一些作品已不满足于角色设计上对时髦装扮、魔幻道具乃至看待事物的奇特见解和判断等方面的追求,而是走向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另类渗透:性格偏执单面、表演夸张扭曲、情节恶搞荒唐、语言粗俗浅薄,执迷于或以角色的窘态、丑态及俗不可耐的台词博取笑声,或以无厘头的噱头吸引眼球,或以失度的动作甚至野蛮暴力的行为来刺激观众的神经。诸多表象,归根结底反映出当下国产动画的审美标准失范,乃至“恶趣”受捧。

  如同任何一种审美形式那样,动画的审美标准也是多样化的,但从“诗”的角度而言,就是“艺术之真、人性之善、形式之美”。换言之,“亦理、亦情、亦趣”是包括动画在内的所有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基本审美标准。而动画就像其拉丁文字根所显示的“灵魂”之义、其英文动词所显示的“赋予生命”之义那样,是尤其能够充分表现生命活力和人类趣味的自由形式。因此,“有趣”更是动画片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而追求“有趣”也是动画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

  引起人类“趣感”的原因很多,动画的“有趣”也因之而丰富多彩,并不是非“恶趣”而无方:有的动画片让观众在观赏中能够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友谊的纯洁,“蓝精灵”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星际宝贝”们彼此照顾、友情深厚,此可谓善趣;有的动画片让人在观赏中为其角色和故事情节的巧智机敏而赞叹不已,“聪明的一休”在遇到难题时总能逼出智慧,“神笔”马良利用神笔智斗官府、惩恶扬善,“阿凡提”总是在玩笑间智斗巴依老爷,此可谓智趣;有的动画片则通过其场景、角色、音乐的风格化设计,使观众在观赏时捕捉到鲜明的视听意象,《山水情》的写意山水及悠扬琴声营造出中国式人生境界,《牧笛》通过牧童“问樵、问牧、问渔”而终以“对牛弹琴”找到牛的意境,此可谓雅趣、乃至意趣;另有如《三个和尚》中角色动作、性格及故事设计带给观众的“谐趣”,《花仙子》中唯美的角色与场景设计所带给观众的“美趣”,等等。

  凡此种种,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带给孩子们欢笑、快乐,同时又将他们带向“无尽的未知”,使之成长、使之丰富,这又岂是“恶趣”所能为?我国动画“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特伟曾倡议,动画应“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一部高品质的国产动画片应该摒弃为逗乐而编制噱头、为搞笑而制造笑点、为博取市场而不择手段地表现“恶趣”之风,应该挖掘包藏在生活、人生,尤其是儿童内心中的理、情、趣,将之发扬为能够启发观众心灵的“真趣”,从而丰富国产动画的审美表现,探索属于本民族的美的形式。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