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网上热议一则消息: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从香港大学退学,返回高中母校复读。
一时间,内地学生在港适应度的问题,再被提及。
1998年,数十名内地学生获得捐助,入香港高校。自此,内地学生,涌入香港。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向内地招生。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学院可通过高考,招内地生。
2008年,政策放宽,内地毕业生毕业后可无条件地留港一年。在此期间,如果找到工作,可以继续留港。
十余年过去,如今,内地在港留学人数已超10万。
有的,毕业了就回,毫不逗留。有的,留港工作,挣扎在7年拿香港永久居留证的时间里。
对于如此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你又了解多少?
这两天,本报记者对话8名在港留学生,并在港漂群发起问卷。深入调查,你才会发现,其实,他们,是一帮熟悉的陌生人。如果你对他们不了解,都不足以非议。
“镀金”,不少人会这么简单地概括这帮南下的学生。可事实上,背后的故事不尽相同,并非所想的那样简单而功利。
乐天派的Cathy,2005年通过面试加高考,进入香港城市大学。“稀里糊涂”,她总这么形容被录取的结果。
两年之后,Tony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成为设计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他的南下,并没有Cathy的美好愿景。无路可退,是他当时的处境。
那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Tony,本想回老家杭州找份高校的工作。可是,底下交易岗位的潜规则,太过残暴。他负气而走。
“赵老师”,Siyi喜欢别人这么称呼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离家,不超10分钟的范围。2011年,她想出去,寻找属于个人的自由。
没有父母的支持,Jesse一意孤行。去年,她放弃已到手的银行工作,申请赴港,念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 |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恭喜你,发表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