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MOOCs走向何方
“假如印度10年后有几千万哈佛、麻省理工网络教育毕业生,我们怎么办?”国务院参事、友成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的疑问,代表了很多人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担心。在汤敏的设想中,MOOCs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列出需要学习的课程,学生则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选修各名校不同课程。
“中国真正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是贫困地区和一些水平不高的学校。我们的重点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仅是教授的课程上网,还是打造新的教育?我们是跟在别人后面,还是走一条自己的路?”汤敏说。
黄荣怀认为,教学方式改革必须与学习方式改革相匹配,学习方式要与内容匹配,内容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资源的多形态、学习终端的可选择性、学习者差异管理。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在中国发展MOOCs需要注重知识产权法的修改,同时也需要改善边远地区的网络条件,建设中国平台。要研究推行MOOCs认证制度建设,并推动研究面向大规模学习者的教学法以及MOOCs学习成果评估方法和MOOCs制作与执行的标准化等问题。”李晓明说。
郭文革建议,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运动中,既要重视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横向合作,也要注重用人单位、大学、知识生产者之间的纵向合作,按照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MOOCs发展战略,推广中国文化价值观、营造国家“软实力”。在战术层面上,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关注特色平台和特色教学项目的探索和尝试,尊重社会对“创新”的自由选择。同时,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寻找突破口。
“组织两个以上课程平台,鼓励竞争,最好有民营化的公司参加。应试验开设一批适应企业和社会急需,并由企业高水平的高管和专业人员讲授的课程,通过认证后在MOOCs上推出。”汤敏说。
“我们必须破解三大难题。第一,如何在网络课程的大批围观者中,选拔出稳定的学习者?并将他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学习者、高效学习者?第二,如何在众多的网络课程及其主讲教师和开发团队中,选拔和培养出稳定的课程建设者的队伍,并创造出超越目前大学课程评价、建设体系的体制和机制?第三,如何创造和形成新一代网络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追求和开创信息时代和谐共赢的大学新文化和人类新文明?”桑新民说。桑新民建议,首先要认真研究和推动网络课程学习模式和教学设计的创新发展;其次是关于评价观念的更新和网络课程学习的跟踪研究;推动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团队化学习评价模式的创新发展;再其次,要深入研究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师—导学团队的创新等问题。
“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研究借鉴MOOCs发展的理念,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在学习国外平台建设经验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MOOCs平台,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研究和变革探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郝克明说。(记者 张春铭 汪瑞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