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中寻成功之门 中学生科技创新并非遥不可及【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失败中寻成功之门 中学生科技创新并非遥不可及【3】

2013年08月24日09:45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失败中寻成功之门 中学生科技创新并非遥不可及

  创新实践促进主动学习

  “小创意”解决了“大问题”,比赛的结果让周浩冉感觉兴奋,但对他而言,创意设计的过程更令他回味。

  事实上,实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在一次次失败中,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时,周浩冉实践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

  最先碰到的问题的是,水管出水不畅。周浩冉自己尝试了多次也没找到原因,于是到学校请教老师,原来这里涉及大气压强和液面张力等还没学到的物理知识。回家后,他又找来资料自学。原来,饮料瓶内进气软管口位置过低,使得出水软管中形成多个气泡,液面张力形成的阻碍叠加,影响正常出水。搞清楚原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周浩冉调整饮料瓶最低水面与底盆水面落差,同时将进气管口剪成斜面,尽可能扩大管口面积来减小液面张力的影响。

  这样独特的学习经历对课堂学习也是一种促进,学期末的时候,物理课上开始讲大气压强的内容,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周浩冉学起来特别有感触。

  “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使课本知识得到了验证和应用,而且使枯燥的公式、原理变得生动明了、富有趣味。”周浩冉更大的发现是:“从事创新发明比电玩游戏更具乐趣、更有成就感”。他说:“这种乐趣不会像玩电玩游戏那样随着“gameover”而终结,而是能体会到真切实在的快乐,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创新实践的过程激发了我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使我上课更加认真,课后主动拓展,成绩明显提高。”

  为街头艺人争取一席之地

  本报记者 张鹏

  人物:陈诗允(上海中学高二学生)

  作品:对上海市街头艺人管理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荣誉: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在巴塞罗那街头,年轻人全身涂上青铜颜色的油漆,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站在最繁华的街道上一动不动。当游客向他投去一枚硬币,他便轻快地表演各种舞蹈动作,还会跟你握手合影……在许多欧美大都市,街头艺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成为城市的别样风景,同时为市民欣赏艺术表演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遗憾的是,在上海,街头艺人的文化现象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发扬。上海中学学生陈诗允和同伴实地调研上海城市街头艺人现状,并参考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于街头艺人的管理方式,为上海街头艺人管理方法献计献策……

  上海街头缺了点艺术气息

  陈诗允从小酷爱音乐,曾经在学校发起组织过自己的小乐队。“我们站在热闹的广场上卖唱,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面前这个阳光大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但伙伴们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没两天就被“浇灭了”——城管以扰乱秩序为由不允许乐队在这里演出。“当时很委屈,因为我们没有收费,完全是爱好而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诗允到伦敦游学,在地铁站看到一个失去双臂用脚弹吉他的年轻人,立刻被他的执着和乐观所感动,这也激发了陈诗允对于上海街头艺人状况的思考:同样是国际大都市,为什么上海就缺少这样富有人文味道的表现方式呢?

  为了了解上海市民对于街头艺人的接纳程度和对街头表演的认知,假期里,陈诗允和同伴设计并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在学校、广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开展调查。

  结果显示,在观念上,上海市民对街头艺人的整体认同感较高,绝大多数人认同街头艺人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接受他们的存在并愿意给予一定酬劳和尊重;认为街头献艺存在不文明和低素质表现的比例只有13.7%。

  但在行动上,真正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并给予报酬的市民比例并不高;市民普遍认为街头艺人整体水平不高,表现形式单一;过半艺人表演内容为乐器演奏,20%的街头艺人选择街头画像或其他。

  冬日扫街寻访街头艺人

  街头艺人本来就是流动的,想要采访他们,到哪里去找?这可难坏了学生们。“一开始我们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只能盲目扫街,靠运气去碰。经常是听说哪里有街头艺人,等我们打车赶过去,他们已经走了。”说起当时的情形,陈诗允至今颇为感慨。

  一次,陈诗允偶然从“的哥”口中得知四川北路上有一支相对固定的乐队,他赶紧叫上同伴一同前去。这是一个四人组成的摇滚乐队,主要的表演乐器包括架子鼓、电吉他等。因为他们的表演精彩多样,流行元素丰富,过路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乐队主唱告诉陈诗允,原来乐队是在酒吧驻唱的,收入颇丰。但因为酒吧环境嘈杂,烟气冲天,几个人实在受不了就在街头“自立门户”。现在他们的收入每天平摊下来也就十几块,是出于对音乐和表演的热爱才让他们坚持下来。在陈诗允看来,这样的街头艺人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街头艺术舞台。

  花大力气找到了街头艺人,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如何才能找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解读呢?陈诗允想到了看似最笨拙却行之有效的办法:毛遂自荐。

  陈诗允带着团队走进复旦大学校园。“教学楼办公室的门牌上会显示这位老师在忙、空闲还是不在,看到空闲的我们就敲门,进去说明我们的来意,然后请教老师对于街头艺人相关问题的看法。”做法虽然唐突,但幸运的是,大部分老师都给予他们很多支持和鼓励。一些教授表示,高中生能将社会问题调查得如此周全,真不容易。得到这样的认可,陈诗允团队更有信心了。

  对法规建设大胆建言献策

  既然街头艺人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市民也对街头艺人有较高的接受程度,那为何上海的城市文化却唯独缺少街头艺人这片风景?“无法可依,这就是上海街头艺术面临的最大问题。”陈诗允经过调研发现,现有的相关法规都是从“维护城市公共秩序”和“市容环境”角度来制定的,忽略了街头文化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即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的作用。

  在实地调研和查阅各国法规的基础上,陈诗允团队以“艺术观赏性”和“职业化程度”两个维度将街头艺人划分为“纯爱好型”、“艺术型”和“乞讨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街头艺人,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自己对于法规建设的想法:“通过规范街头艺人行为,使街头艺人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公众和谐相处。特别强调对于街头艺人表演的时间空间管理,规定公共场所向街头艺人开放的时间(如早晨7点前、夜间10点后不得表演)与空间(如在主干道一定距离内、人流极度密集区域不得表演)。更重要的是,要让街头艺人成为上海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者,政府更要树立服务意识。”他们将成文的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建议书传送给市文广局的相关负责人,获得了主管部门的肯定。“能为上海城市建设出一点点力,就觉得非常骄傲。”陈诗允说。

(来源:文汇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