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国民不读书 读书就读实用书--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半数国民不读书 读书就读实用书

2013年08月20日08:0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半数国民不读书 读书就读实用书

  南国书香节第三天,读者在中小学教辅材料展台前参观。在有限的国民人均购书量中,教辅材料占据重要位置。记者黎旭阳 摄

  碎片式数字化阅读逐渐取代“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方式 专家称将影响阅读深度 降低阅读品位

  2013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8月16日在广州开幕,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南国书香节,今年适逢创办20周年,已成为促成广东全民阅读风潮的重要平台,为经济大省广东增添了新的文化品牌。不止广东,在国家层面,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出消息,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由其牵头完成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将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前形成较成熟方案并提交国务院法制办,虽然这是属于促进型法律的“软法”,但一时间也传出了“不读书,将违法”的说法。而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成立了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包括广州在内的400多个城市常设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每年吸引7亿多人参加读书活动。

  那么,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究竟如何呢?今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对近几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尽管不少指标都有缓慢进步态势,但我国国民读书整体状况着实让人担忧,我国国民读书率的低下与全球图书最多产国家之一的地位非常不匹配。

  国民整体阅读率观察:人均每天读书15分钟

  从近五年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和图书阅读率都在徘徊中出现上升趋势,但仍有半数左右的国民一年中从不读书,人均纸质书阅读量更是从来不曾超过5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而且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教辅书籍。有媒体指出,扣除教科书,中国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都不到一本。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12年美国读者平均一年阅读15本书,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据《光明日报》2010年的报道,在约1.4亿人口的俄罗斯,私人藏书就近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俄罗斯人常常把自己的藏书借给邻居、同事和孩子们。与近邻相比,韩国也有11本。而人均每天读书时间在历次调查中,也一直徘徊在15分钟左右。

  客观数字不容乐观,那国民的自我阅读定位又怎样呢?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1.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38.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而5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近几年的调查数据中,均有超过半数国民不满意于自己的阅读数量。

  国民阅读方式观察:数字化阅读方式受认可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增势是调查中所有指标里最为迅猛的一个,五年内已从两成上升到四成,国民上网率和每天上网时长增长也引人关注。上海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上海市民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1000名12周岁以上的受访市民中,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已接近“平分秋色”,选择数字化阅读的比例随着学历的提升而增多。

  凭借便捷、有效、即时交互、多媒体结合等特点,数字化阅读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以往较长时段的“完整阅读”正在被“碎片化阅读”所取代,这也与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不少人担忧数字化阅读将抑制人们深度阅读的兴趣,针对iPad的面世,曾有“iPad是阅读的杀手”的说法。广东省政府参事曾添贵就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以及出版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过分依赖手机、QQ、微信、微博在线浏览,快餐式、碎片式、消遣式阅读逐渐取代‘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方式,影响阅读深度,降低阅读品位。”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出版学研究专家徐升国对数字化阅读的看法也是谨慎的,“数字阅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应该给予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全世界对数字阅读的关注结果都认为,还不能简单地说数字阅读好或者坏;数字阅读往往因超链接的存在,不断分散读者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阅读本身;数字阅读也容易导致碎片化和浅阅读。”

  但也有专家认为,不能把电子阅读和浅阅读等同起来,这只是人们对于阅读方式的选择和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

  国民读书类别观察:教辅材料最火 实用性突出

  曾有文章把近30年的流行阅读做了如下概括——80年代:精神阅读;90年代:物质阅读;新世纪:功利阅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进一步指出,虽同为阅读,但国人在上世纪80年代读《美的历程》与在新世纪读《于丹〈论语〉心得》,其性质、效果和作用等并不相同,如果是被功利阅读的盖子罩着,国民的综合阅读率或者图书阅读率等指标增加或减少几个百分点,并无太大的实质性意义。

  据新华社的报道,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不少书展上,教辅教材、技术培训、时尚杂志等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出版物同样受到了读者的青睐,而传统经典、学术知识、文学名著等书籍相对受到读者冷落。一些出版从业人士透露,很多出版企业都将教辅教材、技术培训等出版物作为重要的利润点。东北一所大学附属出版社负责人曾透露,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销量高的书大多是“营销学”“成功学”类读物。

  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于友先认为,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在这里又变得非常狭窄。他说,功利性阅读的泛滥是未来阅读的敌人,它折射了世风的浮躁、浮华。

  功利化的读书取向在未成年人中也是普遍现象,上海去年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有图书经营类网站公布的调查显示,家长在图书的选择上与孩子有较大不同:孩子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型是“小说”和“人文社科”,而家长希望孩子看的是“科普”和“励志”类的图书。

  国民读书资源观察:花在图书馆上的钱仅占GDP0.01%

  据《人民日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3.7天就有一个新图书馆开馆,本世纪第一个10年,仅公共图书馆就保持了这样一个节奏。根据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而根据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为1.5册~2.5册。《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也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这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相去甚远。

  另据《中国产经新闻报》的报道,中国在图书馆上花的钱,仅占GDP的0.01%左右,且大多在大中城市的市区。而同期美国国内共有近12万个各类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有9445个,且大部分在社区乡镇。

  国民读书“少”原因观察:没时间成不读书最重要理由

  阅读尚未成为中国人基本的生活内容,不少人聚餐、出游可以不打折扣,但是读书总是借口“有空的时候再读”,“没时间”已成为国民不读书的最重要理由。一些白领和大学生认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有限是导致阅读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在北京中关村的IT业白领称自己经常需要加班,上下班往返路途要花4个小时,几乎没有看书的时间,平时有点空闲也都是在玩微博、微信和陌陌。

  除了“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调查还显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因看电视而没有时间读书”、“文化水平有限,读书有困难”、“找不到感兴趣的书”以及“不知道该读什么”都成为国民不读书的理由。

  有专家认为,中国对教育尤其大学入学应试竞争的过度专注,是造成中国人不读书的罪魁祸首。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一位编辑认为:“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我们被迫大量阅读一些过时和毫无价值的东西。这种痛苦的经历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负面的印象,随后人们普遍接受了‘读书无用’的观点。”

  广东人读书习惯观察:爱手机阅读 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

  2012年南国书香节开幕前夕,广东省委宣传部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广东省居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调查显示,2011年广东省18~70周岁居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91.1%,比当年全国国民综合阅读率的平均水平77.6%高出13.5个百分点。

  从阅读数量来看,2011年广东省18~70周岁居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03本,而同年全国18~70周岁居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3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1.42本。综合纸质和电子的图书阅读量来看,广东省居民人均阅读图书超过10本,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广东省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之高在全国各省市中也非常突出,本届书香节上,广州移动数据业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全网有超过1亿消费者采用手机阅读的方式,其中,广东就有超过3000万的读者,是手机阅读的大户。”在手机阅读的消费群中,年轻读者占了绝大部分,玄幻、穿越类图书最受欢迎。

  作者和作品:中国人喜欢读什么?

  2012年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

  莫言、金庸、鲁迅、韩寒、琼瑶、老舍、郭敬明、曹雪芹、巴金、冰心。

  2012年最喜爱的十本书:

  四大名著、《天龙八部》《红高粱》《蛙》《围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丰乳肥臀》。

  2011年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

  鲁迅、金庸、韩寒、琼瑶、郭敬明、老舍、曹雪芹、冰心、古龙、巴金。

  2011年读者最喜爱的十本书:

  四大名著、《简爱》《天龙八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围城》。

  2010年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

  金庸、鲁迅、琼瑶、郭敬明、韩寒、曹雪芹、老舍、古龙、冰心、三毛。

  2010年读者最喜爱的十本书: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西游记》“琼瑶小说系列”《梦里花落知多少》“鲁迅作品系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明朝那些事儿》。(文/记者柴昕 表/记者曹晓阳)

(责编:潘金洁琼(实习生)、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