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全员育人 人人都是班主任--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北京十一学校全员育人 人人都是班主任

记者 赵婀娜

2013年08月15日07: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人人都是班主任(教改一线)

  “他们都从整齐划一的盒子里跳出来了,一下子就感觉这个学生原来是这样,那个学生原来是那样。”

  2011年,分级分类课程、走班选课在十一学校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无论是语文、外语、历史、政治,还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都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来选择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课程。继而,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表,到归属于各个教师的学科教室去上课,因此,每个教学班的同学都可能不一样。

  过去,一个班的学生等着各科老师来上课,任课老师有问题就找班主任,现在行政班、班主任都不存在了,全员育人的时代来了。

  “你不育人,教学也教不了!每一个老师都要发现学生背后的东西是什么——他在想什么?他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指导?学科上的表现是表象,就事论事解决不了问题。”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欣慰地看到,课程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学校的生态,无意间,把教书育人统一在了每一位教师的身上。

  学生自主空间的扩大,意味着管理难度的增加。“班级对学生的影响相对弱化了,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思路渐渐清晰,这势必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时任高一学部主任的于振丽做出了选择。

  彻底的导师负责制开始实施了。“老师专注的不光是专业,他要向教育者、教育家的方向转变。”于振丽认识到,学校所有的变革就是从关注学科、关注学校转化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模糊了,班主任没有了,但每位老师都是第一负责人,对学生的关注更要细致。

  “现在,我们以集体的力量,从学科上、心理上、行为习惯上来教育学生学习成长,过去压力是集中在班主任一个人身上,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年轻的教师董素英、赵青、刘智敏有着相同的体会。

  老师们正感受着一个更加完整的教师角色。

  和其他学校不同,十一学校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分到各个教室。随时随地,学生都会看到老师。学生的一言一行留在老师眼里,老师的一言一行留在学生眼里。任课老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咨询师为学生的规划提供帮助,教育顾问、自习管理等参与分布式领导的教师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提供专业化管理,比如评价、小学段管理、白天和晚自习管理……

  “学生心里会有一杆秤的,他会觉得你对他怎么样。如果你不去主动地跟学生聊,不在课堂上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你可能做不好教师这件事。”贺千红老师说,尽管你的“学生占有率”并不记入考核评价,但如果你不关注学生,慢慢地你的占有率就会下降。

  谁都有感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他可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老师对他的关注,真心的帮助,带给他的那种温暖的力量。

  “如果还是当班主任,你有可能决定他们鉴定什么的。对你亲也好,怕也好,爱也好,学生会觉得你跟他关系特别大。现在,这种权威感就淡化了很多。”既然变化了,就要学会承受。贺千红老师坦然接受,“其实作为老师,如果觉得跟学生特别远的时候,一定是老师心慌的时候——职业生涯当中肯定是出了一些什么问题。大部分的老师也是在想办法去适应,去改变。”

  最初,这种真实会让老师多多少少有些难以承受,其实这也正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我推一个电脑车在走廊里走,要上楼梯,有的孩子真心想帮你,他就会说老师我帮你推。有的孩子会说,老师你需不需要帮助?有的孩子就会跟没看见一样。”在张美华老师看来,实施教育,需要等待和唤醒。如果是硬性的规定,反倒会拉开距离。

  现在,来帮助老师的人比原来多了。老师跟孩子们相互摆脱了很多的羁绊,也不用想那么多。大家都更自然,更健康。教育变得纯粹、简单。学生与老师没有利益的牵连,学生就容易、主动接受老师的“说教”。“老师,我谈恋爱了,怎么办?”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刘梅第一次听学生这样说,她甚至诧异,学生会主动找老师谈这个敏感问题?只有信任,学生才会主动向你倾诉。“让学生放心,给他安全感。”刘梅心想。

  在十一中学,每个老师讲起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他们都一脸的幸福。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内化,不是外在的权威压制,当教育内化为需要,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责编:熊旭、林露)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