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 (记者林露 实习生王玉雪)近日,清华毕业生小韦当城管这则新闻在“最难就业季”里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今天,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这只是个例,并不能说明整体的情况。”而《2013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审稿人、麦可思公司副总裁周凌波也认为这属于个别情况,“是其个人原因造成,不能因此否定整个专业或者大学的培养。”
据媒体报道,小韦从清华大学毕业两年,因为专业冷门找不到合适单位,于是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月薪1600元的城管队员。有人认为这是为城管输送新鲜“血液”的好事,有人认为这是浪费人才,也有人指出这是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后果。
清华高材生当城管,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的舆论场,也的确击中了多年来高等教育的积弊和社会现实。比如,高校专业设置跟社会现实脱节,就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科研岗位偏少,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没有给足年轻人时间,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那么,高校专业设置如何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呢?周凌波认为,“对于精英大学而言,在学术教育的基础上补充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社团、实习实践、求职服务等,而非不停地调整专业设置。对于其他高校来说,专业调整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关闭专业,而是包括需要调整培养内容的专业、需要调整培养定位的专业、需要缩减与停招的专业。”
谈及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依据,周凌波说,首先,根据麦可思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跟踪发现,2012届本科毕业生有24%是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的,所以建议采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读研率来考核;其次,应该增加学生在校体验的指标,因为读大学不是仅仅为了最后的结果,也要享受过程,所以需要了解各专业学生的满意度;最后,就业调查样本的回收率、代表性,回答是否真实,都会影响最后结果,因此需要专业的调查技术和仿冒答技术。
周凌波指出,很多雇主之所以偏好雇佣精英大学毕业生,不是迷信精英大学的专业技能教育,而是相信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精英大学的本科生,无论是什么专业毕业,都应该具备找到工作的能力。精英大学资源丰富,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课外实践的机会,要看学生会不会把握。像新闻中这位毕业生小韦,毕业两年都“一直没敢尝试去找工作”,机会又怎么会去找上他呢?这属于个别情况,是其个人原因造成,不能因此否定整个专业或者大学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