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关乎升学 褒贬不一
-统测成绩与“小升初”间接挂钩
统测人人叫苦,为何又趋之若鹜,到处不停上演“周瑜打黄盖”的武戏呢?答案十分简单,就是为了小升初。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初中,老师和学校想把自己的学生更多地送进好初中。
从政策分析,统测无关“选拔性”,也不是“与升学挂钩”,更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哪家初中的招生简章上。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或“推优”,统测成绩与“小升初”有着或深或浅的“间接挂钩”。
“其实,各科统测成绩全A在小升初中并不值钱,全A的学生大有人在”,北京某知名中学校长李铭(化名)说,统测成绩全A是进好初中的底线,由不得家长、学校不重视。
统测成绩在“推优”中有着重要作用。“推优”是北京市小升初的环节之一,指推荐优秀生进入优质初中。以《2013年海淀区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赋值表》为例,总分100分,包括荣誉称号、素质发展评价结果、学生干部岗位情况等,学业水平测试占21分。
相较之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市级三好学生、大队委等并非人人可得的选项,在推优评价表中,学业水平测试分数是所有学生可以掌控的筹码。这也难怪,很多培训机构打出“统测必须100%优秀才有可能获得推优机会”的口号,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统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提前进行的‘选拔性小学毕业考试’。”
关于统测成绩与“小升初”的“间接挂钩”,各方人士褒贬不一。专家分析,现在小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情况明显,统测是对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另外,作为初中入学的间接参考,这一指标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一位家长的话很有代表性:“如果真的凭统测成绩‘小升初’,总比漫无目的地去考各种证书、上各种‘占坑班’要好!”
部分试点区县小学校长则认为,这一做法将导致考试压力前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在统测结束后,一些孩子学习又出现放松要求的情况,间接影响教育质量。
治根固本 重在均衡
-“绿色评价”引入学业负担状况等5标准
小学压力的白热化从何而来?有人形象地说,这就像是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结果大家都站着看完一场电影,都累得要命。对小学生来说,为了在“小升初”中占得先机,第一排的人已经站起来了,开始培优、辅导、补习,其他的人,也就没有了其他选择。
小学统测是否有必要存在?小学生负担如何才能减下来?从根子上,这是一个教育评价问题,也是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6月18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我国中小学教育“绿色评价”向社会公布。“绿色评价”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质量观,不再用高分衡量“好学生”,高升学率衡量“好学校”,而是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综合考察学生发展状况。
其中,“学业负担状况”一项,包括上课时间、作业时间、补课时间、睡眠时间等,还包括学习状态,如快乐、疲倦、焦虑、厌学等。试想有朝一日,如果“作业时间、睡眠时间、焦虑程度”也成为评价“好学生”的标准,那么,“历经痛苦”的统测备考,是否可以有所缓解呢?
“绿色评价”的评价方法,不再是一纸试卷定乾坤,而是主要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测试和调查都要面对学生群体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实施,不针对学生个体,不得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县级及以上统考统测,避免加重学校和学生负担。”他特别强调:“我们坚决反对改革当中大面积的统考统测,在一个学校、一个班里,四五十个人,你可能抽四五个,按照科学抽样的原理,只要能够代表群体就可以了,不一定每个孩子都去测。”
![]() | ![]() |
相关专题 |
· 中小学 |
![]() |
||
![]() |
![]() ![]() ![]() ![]() ![]() |
![]()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