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是蛾子还是蝴蝶?这张照片就是江苏高考材料作文原文作者当年在山洞探险时拍下的。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探险者与蝴蝶”材料原文出自2011年第4期《读者》的《轻一点,别点蜡烛》一文,此文是作者根据一次探险经历所作。“洞里可能看到蝴蝶吗?”不少网友对其科学性展开质疑,专家也表示原文作者可能把蛾子误认作蝴蝶了。记者昨天联系上原文作者漆宇勤,他坦言自己也不清楚当时看到的到底是蝴蝶还是蛾子。
网友疑问
有栖息在山洞里的蝴蝶吗?
对于江苏作文的这段材料,不少网友提出疑问:蝴蝶应该具备昆虫的趋光性,怎么会向山洞深处转移?在山洞里的应该是像蝙蝠这样的穴居动物,蝴蝶怎么可能出现?在黑暗的生存环境下,蝴蝶怎么可能进化出色彩斑斓的外观?而缺氧的洞穴深处,怎么可能点燃蜡烛?……更有网友调侃:“这一极其挑战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材料,只让我们看出出题人的生物课果然也是体育老师教的。”
这些科学质疑在网上也引发了专家的注意。@果壳问答作为专业人士也忍不住出来解释一番:正常情况下蝴蝶不会对山洞有什么爱好。当然,有时候蝴蝶会在山洞里过夜,它们也可能选择干燥而寒冷的洞穴冬眠,所以或许也有可能在洞穴里遇到蝴蝶。不过这段文字的原出处提到这是一个钟乳洞,这样的洞穴湿度较高,并不适合蝴蝶。
专家分析
应该是把蛾子当成蝴蝶了
昨天,记者就此问题请教了南京农业大学[微博]植保专家胡春林教授。他介绍,蝴蝶和蛾子都是鳞翅目的,但属于不同的物种。蝴蝶一般白天活动,蛾子一般夜里活动。白天活动的蛾子也有,但非常少,比如尺蛾。他认为,根据材料推断,山洞里趴着不动的不该是蝴蝶,而应是蛾子。“蛾子的寿命一般为10多天,极少有达到几个月的。夜蛾的生命周期不长,只有10多天。”胡春林认为,作者1个月后再进山洞看到的物种应该已经变了,“不太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南京林业大学生环院森林保护系钱范俊教授研究过蝴蝶,但是在他的研究经历中,没有碰到过生活在山洞中的蝴蝶。“而且,一般人到山洞探险都是秋天,而秋天的蝴蝶更是比较少。”
昨天晚上,记者将作文材料原作者发来的探险照片(洞穴里发现的“蝴蝶“)发给了钱范俊教授,求鉴定。
“这张照片一看就是蛾子。”钱范俊肯定地说,这是一种夜蛾成虫,属鳞翅目夜蛾科。“蝴蝶和蛾子的形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头上的触角,蛾子的触角是丝状或羽毛状的,而蝴蝶的触角是球杆状或棒状的,根部细上部粗。”
原文作者
这个事情与我无关
网友们发现,江苏高考材料作文原文出自2011年第4期的《读者》,只有一些细微的改动。
比如原文里说的是间隔几个月,而题目是几天;原文里说的是玄色的蝴蝶,而题目却是“色彩斑斓的蝴蝶”。
昨天晚上,记者联系上了远在江西的原作者漆宇勤。采访前,他刚刚在微博上给众多网友公开回复:
1、这次江苏的高考题目真的不能说是“我的”,不过是浓缩引用了我某篇稿子中的一小段文字而已;2、每年高考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材料素材总是要引用一些文字的,不用张三的就用李四的,所以,没什么大不了;3、现在对高考是不是关注过度了?4、命题者有他自己的思考,所以修改和改变是可以理解并应该尊重的;5、我只是记录一段真实的经历,不知道可以如何解读,也不知道怎么会被引用为作文素材,所以,这个事情可以说是与我无关,我是无辜的。
【采访原文作者】
原文是亲身经历
不清楚看到的是蛾子还是蝴蝶
据了解,漆先生是江西人,还是个80后,业余时间很喜欢旅行和读书写作。本次江苏作文题的原文就是他在几年前一次旅行探险后写成的。他从电脑里找出了当时和朋友们旅行的照片,才回忆起那次的探洞是在2010年的7月18日。当时他和几个朋友到萍乡附近一座不太出名的小山游玩,就走进了这个山洞。漆先生第一次进这个山洞,往前走了300多米,第二年再去往里走了400多米,直到前面出现一个深不见底的陡坡,大家才不敢继续前进,原路返回。
在漆先生原文中提到的所谓“玄色蝴蝶”便是第一次走到山洞内300多米处发现的。当时虽然带了两支手电筒,但是大家担心越往里走氧气越少,所以点了蜡烛,一来照明,二来看火苗大小判断氧气浓度的变化。蜡烛刚点燃没多久,就有人眼尖发现了岩壁上趴着蝴蝶。
漆先生给记者发来了当时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不过……“这是蝴蝶吗?看上去像蛾子嘛。”记者问道。漆先生也很坦率:“也有可能是蛾子吧,我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是在那个洞口确实有很多漂亮的蝴蝶,所以我们就默认是蝴蝶了。”
漆先生是在2000年参加高考的。而现在已经31岁,有个5岁女儿的他,一不小心成了江苏作文考题的原文作者——若是让他自己面对这道作文题,他又会怎么发挥呢?
“回头看看这个题目,如果我是阅卷者,我觉得只要作文符合人文精神的素养,话题能进一步拓展开来——比如,‘细节’决定成败、敬畏自然等,就可以给比较高的分吧。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反过来看,相对于这则材料,我的原文应该是个80分文章。因为我的原文过多地侧重叙述。
而如果让我来写这个作文可能要更深入集中地阐述自己的主题——例如要注意细微的事物等等。是人侵犯蝴蝶的生存生态和空间。”
人对自然与生态要有一种应有的敬畏与尊重。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改变大环境尤其是命题者对材料修改后的几句话:“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这让我们的立意自然会往“蝴蝶是自然的代表,探险者是人类的代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的方向走,并由此引申出“人要敬畏自然(生命)”。记者 王晟 王晶卉
原文作者是名官员出身贫寒
当年高考作文得分不高
昨天傍晚,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漆宇勤本人经历坎坷,颇有传奇色彩。漆出生于江西上栗县的农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中考[微博]的时候,他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中学,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太差,不得不放弃了进重点中学读书的机会。此后,在一名好心老师的帮助下,得以在一所普通学校就读。中学的时候,他就在刊物上发表过作文。1998年,获得江西省中学生写作比赛第一名。高考的时候,他的语文考得并不好,高考作文的得分也不高。漆本人认为,这与他字写得比较差有关系。“阅卷的老师看到我那么差的字迹,肯定影响评分。”
据了解,漆宇勤当年高考成绩并不如意,只得读了江西师范大学[微博]的二本,而且并不是在本部读的书。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文学的爱好,大一的时候,他就加入了江西省作家协会,当时才20岁。2004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微博]考试进入萍乡市政协工作,目前任萍乡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目前,他还是萍乡市作协副秘书长,创作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25次获得各类文学奖励,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
而漆宇勤当年探险的那个山洞,就在其家乡上栗县。探险后,他创作了《轻一点,别点蜡烛》一文,后发表在《读者》上。记者 高文玉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
■高考组图:
2013高考 看看考场周边都有哪些人在忙碌
人大附中考点考生入场瞬间 信心满满
组图:记录2013高考中最漂亮的“你”
人大附中考点考生入场瞬间 灿烂微笑
高考现场:首日“战役”结束(组图)
明星高考奇葩事:杨幂总分第一赵薇丢准考证
人民网记者直击2013年北京高考现场
盘点2012年高考:镜头里的几宗"最"
■2013高考试题汇总专题
数学试题 北京文 理 湖北理 广东理A 文科A 安徽文 理 山东理 新课标Ⅰ理 新课标Ⅱ理 江西文 四川理 文 江西理 文 江苏 更多>>
理科综合 浙江 广东 安徽卷
■各省市高考作文题 同题征文活动
■各科高考试题点评:
·一张试卷考出五种能力 专家详解高考语文命题之变
·评安徽语文考卷:总体偏难“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2高考语文,考的是思维而非记忆 更多>>
■2013各地高考作文点评
·于丹:2013年高考作文紧扣社会现象 很有时效性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评2013年部分省高考作文题
·北京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展示人文大爱
·名师点评陕西高考作文:立意明显 考生容易切入
·高级教师点评上海高考作文:考生发挥空间大 更多>>
相关专题 |
· 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1北大卖猪肉校友谈高考:我那时裸考 现在拼爹 22013年高考江苏作文题 32013年高考安徽作文题 4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点评 5江苏高考作文作者不确定看到的是蝴蝶(图) 6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题 72013年高考浙江作文题 82013年高考湖南作文题 92013年高考湖北作文题 10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评2013年部分省高考作文题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