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每年小学招生季,是不少家长备受煎熬的日子,不知道上年还板上钉钉的地段学位房今年会否不翼而飞,不知道花巨资买下的名校学位房会否“上错花轿”。而当招生地段公布,对某些家长而言,这种煎熬马上就变成了痛苦:地段划分又变了。(《羊城晚报》昨日报道)
这种煎熬源自对未来的不可预知,小学招生地段时常变动,今年到底变不变?不知道。怎么变?不知道。依何变?不知道。事实上,这种煎熬从家长开始谋划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开始了,买房子,迁户口,假离婚……各种手段奔着好学位而去,但家长仍免不了忐忑:最后可能会因地段划分生变而竹篮打水一场空。尤其是两家学校间的边缘地段,地段归属更悬。
这一切都指向地段生招生政策制定的不公开、不透明,让不少家长陷于被动。每年等到4月底5月初才公布招生地段,既仓促,变动又多,无所适从。
小学招生涉及千家万户,是民心工程,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是应有的主题。地段划分减少变动,趋于稳定,是老百姓的愿望。其实,通过户籍摸查,每所学校的地段生学位需求,总体上五六年前就大致有个“谱”了,除非新入住许多楼盘,否则每年的变量应该不大,且可逐年掌握,除临时迁户口的有点变数,大都在计划之中,即使人数有增减,教育部门也完全有时间采取“对招生学校挖潜”等措施,提前应对,做好计划,并不是非得通过改动地段划分来解决。倒是奔着名校学位而去的“捐资助学生”、“借读生”、“条子生”,难以“计划”,如果地段生增加学位吃紧,首先该砍掉的就是这些人。
退一步说,即使真有特殊情况要变更招生地段,是否也应尽量提前公布,而不是等到4月底5月初,让家长早谋出路?是否应公开招生政策制定的过程和依据,让市民明白地段划分依何而定,基于理解而心里舒服些?
正是由于招生政策信息公开不充分,让市民有了想象的空间。他们怀疑孩子的地段生资格被“挤出”是暗箱操作的结果,是被有钱的(房产商、大企业)“买”走了学位,被有权的“批”走了学位。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开是消除老百姓疑虑的好办法。
当然,完全公开地段生的划定过程,教育部门可能有某些顾虑。那么,近期而言,能否先引入社会监督,以避暗箱操作之嫌?比如,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监督地段划分,让划分标准、划分程序、划分方案等不再是不能公开的秘密。
而从长远来看,招生政策公开透明是大势所趋,那种闭门拍板的做法,彰显的只是权力的存在而不是服务意识。□胡湖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