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公平和每个学生的公平难兼顾?
“热点高中指标生究竟是怎样录取的?”
“为什么有的学校毕业生人数不多,可分配给该校的热点高中指标生数量却不少?”
“实行指标生之前,考生不管来自哪所学校,一律靠分数说了算。而现在实行指标配额制,而且取消了分数限制,分数高的有可能上不了,而分数低的却有得上,这不是新的‘大锅饭’吗?”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最为关心的是,政策制定与指标生选拔推荐过程是否阳光透明。
“现在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很高,政策制定不科学、不公平、不仔细怎么摆得平?”谈到日益复杂化的招生政策,多位教育局领导告诉记者,招生政策的制定如今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注重公平,“但真的要公平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实在太难,也太不近人情。”
要想端平这碗水,对教育系统来说,各初中校之间首先要公平;对社会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机会要公平。但事实却是,这两点常常难以兼顾,这也成了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对详谈指标生政策讳莫如深的原因。
由于招生政策的制定权一般掌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手里,全国的指标生录取办法显得五花八门。但在录取方式上,大多围绕分数与综合素质测试两个元素展开,就目前情况看,内容公平与程序公平基本上能做到。比如2012年热门的青岛一中就依据学生的笔试、面试成绩,参照综合素质评定等级,择优录取。其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都是学校重点考查的内容,“至少给了每个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
而在另一方面,一旦缺乏一系列配套政策,弊端立刻显现。“大锅饭”式的录取容易让某些初中校“高枕无忧”,缺乏发展动力。近两年,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实施指标生政策的“奖励性分配”,比如部分指标投放到市区办学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校。
为了确保对所有初中校的公平,这些奖励性指标的分配往往按照多项指标,进行复杂的运算,按权重综合考虑,最终按各校前一年的中考总分从高到低依次进行排名,对位居前15名的学校进行奖励。
“通常这些计算方法,会采用数学统计中的加权平均数,强调各项考评内容的权重,其中使用的是统计推理的思维方式,确实能够保证对初中学校公平。”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教师张晓兵,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长达20年,熟悉数学,更熟悉中考。他分析说,这样的算法虽然已经很完美,但因为用的是上一年的数据,对学生是否公平还有待商榷,“如果前一届学生考得好,这一届学生就沾光,如果前一届学生考得差,那么这一届学生就会吃亏”。
而对一些优质初中来说,多一点招生指标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好处。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优质初中由于分数普遍较高,指标生名额就变得有些“尴尬”,比如某校2012年达到统招线的有23个,但全部报了指标生,分到学校的13个指标生名额无形中就浪费了。
“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表明,优质初中的机会有时候还是多一点。”对此,江苏省教育厅督导室副调研员林放分析说,“这其实说明指标生政策只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不能当做调控均衡的终极手段,要想真正实现均衡,指标生政策固然需要,更重要的是按照省定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真正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