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个学生在我心中是那百分之二——多一个学生考上好大学,录取率就提高了两个百分点。现在,每个学生对我来说都是百分之百——必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因为这对他/她的人生来说是百分之百。”海门中学校长石鑫说,他在教育自己儿子时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有人说,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而南通的教育名家们又都出自县中。海门中学前身曾培育出了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
从教30年,当14年副校长,4年校长,石鑫一辈子都在钻研,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但他没想到,他的教育理念的三次转变居然都来自对儿子的教育。
石鑫说:“中学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础,我们必须为每个学生负责。”
以生为本,亦师亦友
1983年,大学毕业的石鑫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海门中学任教。作为1979届的毕业生,他们是母校的骄傲,那一年他们高考成绩全省第一。但1982届全校只有9人考上了大学,这成了海门中学后来30多年最差的记录。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考成绩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变化呢?是学生素质差吗?不是,1979届学生年龄差距大,素质参差不齐,1982届学生入校的整体学业水平应该比1979届好。
石鑫经过研究分析后发现,是老师的素质造成这种差距。
1979届,全校精选了最好的老师从高一开始跟班上,直到高考结束,而1982届师资力量相对较差,等到优秀师资高三接班时,因为前期成绩太差,已经无力回天。
在石鑫看来,教育是一种事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把更多的学生送进好大学。
教这群比自己小几岁的孩子上课,石鑫既是老师,又是兄长,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在他看来,要有好成绩,就必须遵循规律,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平等交流,相互讨论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接受,成效明显。
事实上,亦师亦徒,是海门中学的一种教风。
“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从头干,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当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这是学校早期的知名教师邱竹师撰写的校门联。
在此精神鼓励下,石鑫逐渐成了本校的名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