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生前葬礼引热议【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女大学生生前葬礼引热议【2】

2013年04月03日07:27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反对

  感悟生命

  不必“装死”解读

  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意愿,但最重要的是它蕴藏着一种神圣,诠释着一种生命的价值。人活着,承载着一种希望与信念。强者弹奏生命激情的乐章,弱者懦夫寡志,庸碌无为。

  人死去,或许是一种规律,一种升华,一种解脱。为客观规律而死,是一种回归;为升华而死,是一种精神;为解脱而死,是一种无奈。

  生命是神圣的,如果用“装死”解读,你感悟的只是生命的遗骸,而不是生命价值本身。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价值来,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活着真好”,不完全是指活着衣食无忧,死后有豪华葬礼,而是指自己活着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追悼会上,对逝者作生平简介,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肯定,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启示。哪怕有的人一生平淡无奇,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之事,但他能坚强地活一生,尽到了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纪念的。

  但像逝者扮演的做法,人为献花,播放扮演者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人生经历,不仅是把生命视同儿戏,也不可能真正“感悟生命”的价值,大可不必。

  笔者建议,如果我们真要“感悟生命”,不妨到烈士陵园或自然灾害发生地。来到这些地方,可能我们真的会感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每个人去爱护。通过这种形式的感悟,也许我们真能感悟生命的价值,让生者活得更美好。 万吉良

  评判

  创意不足悖论有余

  有的人质疑这样的方式,其实人类的智慧永远也不能真正抵达死亡的时刻。比如曾经出现的墓地宾馆,让人体验一下在棺材内的感觉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生前进行追思会和在棺材的宾馆中体验死亡之后的感觉从表面上看能够在生的时刻体验死,但一个现实就是,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真的死亡。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体验罢了。这种形式和体验的结果就是沦为一种作秀的方式在招摇撞骗,甚至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商业的模式,那样的话就走向了体验死亡的背面,非但不需要有这样的方式且多余。

  不过,生前追思最为悖论的一点是人还活着。既然如此,那些悼词,那些人们的感言都将不会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当事人喜爱至极的话,他可以说一些热泪盈眶的话;但是如果对她真的有芥蒂的话,在这个时候也不会诉说出自己的心声。所以,古人说盖棺定论是有意义的。那就是,人只有在死后才能够下定论,如果活着的时刻,那些流言蜚语那些真情实感都将不会真正迸发出来成为追思会上的真实内容。因为毕竟这个体验死亡的人还是活着的,不可能将内心的话和盘托出。

  所以,对于这样的生前追思会,一方面我们可以窥见其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死亡的体验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的,也冒犯了很多人的禁忌,这一点毋庸置疑需要肯定。但是,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世界中,任何的成分、任何真正体验生命本真的东西都将被蒙上一层质疑的面纱,因为这总是人活着的时候体验到的,死后将是另外一番模样。(司马童)

(责编:郝孟佳、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