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一“减”之后须有一“增”--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减负:一“减”之后须有一“增”

2013年03月28日08:27    来源:太原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中小学减负令引来热议一片。额手相庆者有之、谨慎观望者有之,但多数人看重的是“减”的可实现性。事实上,时间总量不变,一“减”之后须有一“增”。“增”问题,即教育重心应偏向天平哪一端,应受到同等甚而更多的关注。

  学校课业的“减”,或许给家长课业的“增”留出了空间。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快速增长,一些连锁机构甚至发展为上市公司。市场需求的旺盛,有教育内容多元化的驱动,有教育分工细化的内因,但家长的心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特定的生育政策、渐增的竞争压力、过快的生活节奏等复杂原因,家长们比自己的前辈,更热衷借用外力来规划子女的前程。这种热衷附带着竞争,极具传染力。市场“繁荣”的同时,自然伴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良好却脆弱的动机,演变为难以自拔的“零和博弈”陷阱。之前人们多有诟病的“教师校外补课”,与其说是背后的推手,不如说是迎合市场需求的结果。

  学生负担的“减”,必然要求教育能力的“增”。用更少的时间,传授同样的内容、培养更强的素质,教育质量必须有更高的提升。减负,重在减少机械性课业,增补创造性课业。2010年,英国布莱克沃顿小学25名8岁至10岁的小学生对大黄蜂觅食行为的实验观察,正式登载在国际学术刊物《生物学通讯》上,创造了科研“传奇”。学生能否“得乎其中”,其关键,显然系于学校和教师能不能“法乎其上”。身边也有案例,双西小学一年级学生用“写话”代替作文,锻炼写作又不增负担,虽未脱窠臼,却不失为创意。如果教育能力不提高,负担之减恐怕会与效果之降画上等号。

  说到底,“增”与“减”是一体两面,实质是教育原则的深度变革。用布莱克沃顿小学校长的话来说,与论文相比,他更自豪的是,学校能让孩子们在玩耍时参与科学探索,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与减少课业相比,这种变化肯定要困难和缓慢得多。政策制定、教育体系、家长心态、社会意识和学生成长等等,相关诸方面全部或至少绝对多数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推动它最终实现。在这之前,有一点可以肯定,注重“减”时考量“增”,更能促进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许博、林露)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