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棒杀“大学生背债买苹果”--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不必棒杀“大学生背债买苹果”

刘孙恒

2013年03月19日10:37    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一部苹果手机,比普通手机贵几倍,对还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堪称奢侈消费。而在武汉竟有2万余大学生背债买“苹果”。(3月18日《武汉晚报》)

“大学生”的主体,“苹果”的标签,“背债”的点缀,针对“大学生背债买苹果”一事,我们无疑有理由批评当今一些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的行为,但显然我们也不必棒杀之。

原因在于:一者,根据新闻报道,尽管有百余名大学生逾期未还款,但较之逾2万名大学生贷款购物的总数,也意味着绝大部分学生贷款购物之前,已有一定的思虑。二者,倘若以新闻报道里的“每月要还399元”为例,还贷的钱学生们除了从牙缝里抠,课余时间多找点兼职、多打点零工,或者努力学习尽量得个奖学金,也是足以还贷的。换言之,某种意义上讲,“背债买苹果”也许算不上是奢侈消费。

当学生们针对贷款与否,对贷款消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身的能力有了足够的审视;当学生们为了还贷需要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果真如此的话,一定程度上难道不会利于学生“经济眼光”的培养?难道学生对“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会有切身的感受?更关键的是,如果一些学生到时真的还不起贷,经历了此次“奢侈消费”后的痛楚,难道不会对理性消费有一番重新的认知?

我们一直强调理性消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培养也始终是我们的讨论范畴。但效果甚微:宏观层面,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人们将4%的收入用于购买奢侈品,而在我国,许多消费者用收入的40%或以上来购买奢侈品;微观层面,炫富、奢侈消费比比皆是。诚然,解决此番社会现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但针对象牙塔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针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培养,又何不以“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为支点呢?与其苦口婆心的劝说要理性消费,不如予以学生们一定的“超前消费”的空间,要么形成理性消费的习惯,要么付出“成长的代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总之都是有益的增量。

当然,值得重申的是,商家不应唯利是图,不该一味的花言巧语吸引学生们贷款购物,同时不该忘记有一份社会责任需要自己承担,宜“经常提醒大学生使用分期付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偿还能力,一定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陷入“道德洼地”。(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责任编辑:杨玉君(实习)、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