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老年大学,何时不再难?--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就读老年大学,何时不再难?

2013年03月17日08:2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矛盾:需求多,名额少

与民办高校招生时争夺生源不同,当前,老年大学的入学名额却成为很稀缺的资源,入学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2012年末、2013年初,正是一些老年大学的招生季节。在北京,很多到各老年大学求学的老年人提早赶来报名,一些人因没报上名,只能望校兴叹。据《北京日报》报道,目前,北京登记在案的老年大学共18所,在校人数为15720人,这意味着北京每1000位老年人中,只有6位有机会就读老年大学。

山东省是我国老年大学的肇始地,该省各级老年大学在校学员已经达到64.5万人次,但这也仅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5%。在省城济南,老年大学新生报名的日子里,赵阿姨一早就赶去排队,竟排到了549号。而在青岛,一些老人为能顺利入学,凌晨两点便开始排队。

天津市的招生季节,各老年大学都是门庭若市,不少老年人连夜排队报名。为满足老年人求学需求,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在2013年新学年实行“扩招”,计划设置230余门专业课程,其中新增专业43个;在原有专业课程中增加11个高层次班;共设665个班级,计划招收24000名学员,结果还是一座难求。

根源:老龄化社会需要

除了名额有限外,老年大学入学难,还在于很多老年学员一旦入学,就不想“毕业”。据调查,各地老年大学里,20多年学龄的老年大学生普遍存在。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留恋,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为什么新生难以入学。

2013年,北京朝阳老年大学、东城老年大学新学期报名,两所学校皆采取先为老学员注册,剩余名额再招新生的办法。老学员中有65%选择继续留校学习,剩余名额就非常有限了。在济南老年大学,有几位特殊的“老大学生”,他们甘当留级生,已经上了20多年,毕业证就攒了一箱子,但仍没有离校打算。他们说,在老年大学不仅有了精神寄托,没有了孤独感,还能学习到知识,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青岛市老年大学里,一些老年学员学了书法,又想学国画,学了国画,又学音乐……学无止境,学历最长的已经在老年大学待了27年。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张志鑫说,银发浪潮呼唤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不仅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也是适应老龄化需要的一种精神文化养老方式。但现在老年大学的发展严重滞后,远远适应不了老年学员们求知若渴的需要。

支招:走向社会 理顺体制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没有老年教育就谈不上终身教育。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面对越来越突出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国家应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大学。应建立相应政策,积极吸纳社会各类资金,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老年大学,形成老年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同时,政府还应在税收、教学用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让更多关注老年教育的企业家、慈善机构和大专院校等参与办学,打造完善的终身教育平台。”吴玉韶说。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则表示,盘活教育资源,用于老年大学建设,将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因生源减少而重新择业的一些教师,也可以在这些老年大学中担任教学组织工作,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十二五”已把办好老年大学列为一项重要发展任务,预期“十二五”期间要新增加一万所以上老年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老年教育,要让更多的老年大学应运而生。”全国老龄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说。

据2013年度中国老龄发展统计事业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已有4万多所,在校人数近500万人。但按老年人口计算,每100位老人中仅有两人接受过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的发展,与汹涌而来的老龄潮相比,过于滞后。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的老年大学大都没有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党俊武说,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许多地方老年大学建设还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社会地位不恰当;隶属关系不明确,主管部门不统一;各种条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总体发展不合理,规模效益不如意等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制定《老年教育法》,把中国的老年教育纳入法治轨道。(本报记者 梁捷)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