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东莞市石排镇户籍,从幼儿园到博士,当地每年补贴3000到10000元……曾轰动全国的“25年免费教育”,今年走到终点。(3月14日《广州日报》)
石排名声在外,多与“免费”有关。2010年7月,当地推行本地户籍人口“免费乘公交”,一时成为佳话,未曾想,在去年2月因“财政负担较大”暂停。如今终止“免费教育”,也免不了一场纷争。
“免费”大餐为何难以为继?根源是钱的问题。石排镇的经济实力,在东莞一度位列倒数第三,属“欠发达地区”。如今,随着沿海经济放缓,“钱袋子”紧张,没钱办事,并不意外。
既然钱存在问题,为何还要施行?这至少说明,政策的出台未经充分论证,未经民意讨论,“先天发育不良”。事实上,免费教育推行时,不少当地人都认为“走不远”,当地舆论也“无人喝彩”。到了今天,也有不少人认为“蛋糕本不该存在”。
更何况,镇政府强制各村委按比例出资,不仅说明镇政府“没钱”,而且还违反了相关法规。
政策“霸王硬上弓”,让人联想个别官员“好大喜功”的政绩意识。甚至说,“25年免费教育”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只能算作“教育补助”。但,举着“免费”的大旗,无疑更能吸引眼球。这更像官员搞“政绩”营销,获得关注和声誉。
说推行就推行,说终止就终止,让“免费”很受伤。如果,镇里考虑财力,推行“从幼儿园免费到高中”,其实也算创举。以后根据财力,再行延续也无不可。脱离实际搞“免费”,最终,免不了“这顿撑死,下顿没有”的宿命。
“免费”本无错,好事办好需要智慧,而不是当作噱头,追求一阵风的舆论关注。(本报评论员吴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