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如何立志,是个永不衰老的话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在提出发展应营造“崇尚科学”氛围时指出:现在的孩子,都想当官、当公务员,对科学有向往的人,少之又少。(3月13日《新快报》)
王景武的感观,当下大多数民众恐怕感同身受。从公务员考试的火爆场景,以及年轻人对体制向往的魔怔,无不投射出:当官、当公务员,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普遍志向和最优选择。甚至,体制的魔力,让有些人大喊“宁愿死在编制里”。
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志从政为官,就是件丢人的事情。科学可以兴国,从政又何尝不可以?科技为人类文明进程提供动力,而致力于公共服务,同样也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每种职业,每个领域,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的志向和选择,都值得尊重,无论是做科学家还是官员。
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和选择多元的时代,年轻人的志向竟然同出一辙。志向如此统一,要么说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命运,被某种隐形的力量所操控,要么说明孕育希望的土壤,变成了凋敝梦想的盐碱地。
志向的多向性,在于价值的多元。审视这个时代,不但现实提供年轻人选择的志向太少,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不少年轻人或许并没有学会主动选择。有多少孩子顺应父母和现实的安排,就有多少青春的迷茫和理想的湮灭。而社会的板结和上升通道的淤堵,让这种安排和操控的力量,更具有欺骗性。年轻人为了理想悖逆父母意志和现实安排,最终却在社会上跌得头破血流,这样的状况,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信这种安排,而最终放弃那份执著和勇敢。
“想做官”的想法,在这个时代,甚至已经算不上理想和志向,而是基于生存的现实需要。体制庇护下的生活,或许并不是年轻人所想要的,但面对尖锐的现实,更多的人拒绝忍受理想的阵痛。当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选择逃避,那么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取也就难有生气和动力可言。
年轻人因为生存而妥协,甚至丢弃价值和主见,这样的现实,不仅令人沮丧,更是一种残酷。自由的意义,并不只是活着的某种形态,更是一种心态。“想当官”的一统志向,也许并不丢人,却丢掉了自由,丢掉了理想和信念。
中国进入改革新的一站,人人都在谈论“中国梦”。除了对这个国家伟大图景的勾画,以及圆梦的路径选择,或许更应该想想:我们的梦在哪里?人人“想当官”,不是梦想;人人立志做科学家,也不是梦想。由个体构成的中国梦,势必是七彩缤纷的,而不是单调和苍白。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梦被遗忘甚至从未有过,勇敢的心被现实压得粉碎,“想当官”的一统志向背后,是理想的凋敝以及对现实的妥协。“想当官”并不丢人,不过,年轻人对现实的妥协和在逃避中丢失自我、丢失梦想,那才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