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直接把普通高校毕业生排除在外,即使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博士也会因本科读的不是211、985大学而被拒之门外。”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痛批学历歧视愈演愈烈,直言这样的选人机制简单粗暴,是“用相马代替赛马”。
网上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不管你是博士还是专科生,不管你本科读的是211、985学校,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所谓英雄莫问出处,在就业竞争面前,谁都没有丹书铁卷。学历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不仅损害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利,而且破坏了正常的就业秩序。
在现实就业生态里,不仅低学历者受歧视,非名校毕业生被小瞧,即使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博士,在求职中也会遭遇学历被“查三代”的尴尬,有的仅仅是由于本科不是出身211、985院校也被拒之门外。用人单位选人如此先入为主,唯血统论英雄,罔顾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后天成绩,令人震惊。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与原央视主持人王志的一番谈话。易中天坦言自己当时是以高中文凭报考的武汉大学研究生。可是,若按照如今的研究生报考条件,高中学历的易中天恐怕连报考研究生的资格都没有,如何念研究生、留校任教、做教授、当博导、在《百家讲坛》“开坛论道”?易中天连专科都没有上,如果“学历查三代”,追查他本科上的是什么学校,其命运恐怕要彻底改写了。
毋庸讳言,近年来,随着高校大量扩招、学历的含金量降低是不争的事实,好多毕业生有学历之名无学力之实。也不可否认,相比普通院校,211、985院校毕业生高考成绩整体不错,但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后天发展。正如王长华委员所言,高考虽然重要也不过是一次考试,再优秀的学生也有考场失误的时候,不能总是用这场考试来肯定或否定学生四年后、甚至更多年后的成绩和能力。普通高校的实力与名气尽管比不上211、985高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能力与责任心就不如211、985院校毕业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考上硕士、博士,用人单位为何不能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平台,给他们公平参与就业竞争的机会?
对此,一方面,用人单位要反思人才观,改革、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带头清理、矫正自身用人歧视条款,营造公平就业的气氛,让公民平等参与就业竞争。比如公务员招考与事业单位招聘,就应带头破除学历歧视,给普通院校毕业生与自考、成考文凭求职者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拿《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说事。既然制定了法律制度,职能部门就要升帐理事,提高法律制度的执行力。主动到一线查处违规用人单位,并认真受理举报,谁违规处罚谁。让用人单位出于歧视成本考虑,不愿也不敢乱戴“学历歧视有色眼镜”。(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