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人大茂名团分组讨论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校长郑炽钦对教育债务、择校和异地升学三大问题,提出很多看法。他透露说,广东实验中学高中校区投入政府借贷占了四成,相应的,高中四成的学位,都被拿来高价“出售”用于还贷。据他的了解,存在类似情况的学校,全省至少还有六至八所对于高价售学位的说法,省教育厅一负责人称“非常不赞成”。(1月27日《新快报》)
“出售学位”,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专业术语。说白了,不过是,“家长交钱—学生上学—学校发毕业证”式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市场模式。按理说,这样的模式也有“好处”,比如说,花钱(交赞助费或择校费)就可以给孩子争取一个上学的机会,而机会的获取,也可能会成就这位学生的一生。
可是,“出售学位”有再多的所谓“好处”,也不能抵消其荒唐一面。搞教育,不是搞经济,教育资源又是公共资源,非常有限,岂可拿来交易?无论是高学位如硕博学位,还是低学位如高中初中学位,都应该“凭真本事吃饭”,即在学校里要靠学习成绩拿毕业证和学位证,而不能靠权力、金钱和其他一些方式得到。还是那句话,“教育面前一率平等”是最基本的社会原则。对于广东省实验中学这所在广东省最好的高中而言,应该在建名校、树品牌的过程,杜绝这类的现象。可是,我们却听到了一个相反的结果——该校有四成学位是可以出售。
至于出售的原因,再为实在不过——还债。广东实验中学采用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扩招扩建办学方式——“贷款办学”。据了解,广东实验中学建设高中校区,总投入约2.9亿元,其中,广东省政府投入8500万元,芳村区政府(现已并入荔湾区)投入3000万元,约占整个投入的40%。但是,政府给的这些钱并非是“真金白银”,而只是政府帮助学校完成了银行贷款。换言之,公共财政并没有在学校的扩建过程中实现高投入,而只是有一些象征性的政策帮助。因为公共投入的不足,以至于学校负债累累。
放眼全国,这样的办学模式并不少见。无论是大学,还是高中,甚至是中小学,都在沿用这种模式。学校要还债,就必须要“开源节流”,出售所有可以出售的教育资源,当然,也可以包括学位。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追问,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到底实现了没有?如果真如教育部所说的那样在2012年初达到了4%,那么,为什么教育领域还有如此之多的贷款?更重要的是,这个4%是不是最终的目标?
出售学位对于社会的危害显而易见。在笔者看来,教育投资,跟不上教育产业的扩张,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教育公平底线被打破。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过程的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这让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但是,政府的投入显然并未跟上教育的扩张,相反却成为教育不公的根源,这实在难以理解。二是,家庭的教育开支猛增。国家投入减少,则公民投入、家庭投入就会增多。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就会由公益事业变成产业,教育资源就成为一种交易品被搬上生意台。此种语境之下,我们既需要追问教育投资的比例,更要拷问公共权力对于教育的良心,以让我们相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话是句真话,而不是句官话套话大话假话。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