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意见
孩子早恋,真有那么可怕吗
◎付小平
“早恋”这个词,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基本上跟品行不端、不学无术等贬义词一样。一旦有人胆敢冒犯,都会被家长和老师视为洪水猛兽。他们最大的顾虑,其实并非谈恋爱这件事情,而是担心早恋会让孩子变坏,同时还可能影响学习和考试。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曾经写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作为过来人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应该扪心自问:难道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没有喜欢过其他人吗?如果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为什么我们要把少男少女这些青春情怀不假思索地贴上“早恋”的标签?
对于孩子早恋,令成年人最担心的莫过于以下两点:
第一,早恋可能导致孩子早熟,甚至“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特别是女孩子,给自己一生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确实不少。从各种媒体报道中,我们确实发现,很多女孩子因为放纵自己导致出现悔恨终身的事情。但是我认为,这些行为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所谓的早恋,而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性教育,没有理解什么是真爱,没有学会“发乎情、止乎礼”,更没有学会自尊、自爱和自重。因此,很大程度上责任不在孩子们的钟情和怀春,而在于父母、老师没有告诉他们真爱和迷恋的区别,没有告诉他们选择爱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更没有告诉他们怎么保护好自己。
第二,在学生阶段,孩子太过于专注感情,会耽误学习,导致成绩下降,最终影响孩子考大学和找工作。因为早恋影响成绩的情况确实也会发生。但是,如果孩子都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都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反倒还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去年有一部台湾电影风靡了大江南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剧中男主角因为喜欢上了班上成绩优秀的女孩,把自己从一个差生完美转型成一个好生。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中小学生谈恋爱就是好的。我只是想告诉成年人,我们需要禁止的不该是孩子们的爱慕之心、爱恋之情,而是他们在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对感情的过度贪婪等。我们需要引导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童贞,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想清楚爱情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
那么,作为家长和老师,当孩子遭遇“早恋”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早恋”的标签
对于情窦初开的孩子来说,喜欢一个自己欣赏的异性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只不过,有些人会把那份爱慕之情隐藏在心中,仅在别人不经意间多瞟几眼那个“意中人”。而有些人却会把这份爱恋之情向对方明确表白,如果对方擦不出火花,顶多成为比较好的异性朋友而已。当然,如果双方一拍即合,就很可能发展成恋爱关系。
对于前面两种情况,老师和家长都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都曾经年少过,甚至痴情过,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视孩子的情况选择正确的引导方案,该适可而止时就春风化雨,该悬崖勒马时就当机立断。
2.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婚恋观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对异性的冲动是无法避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婚恋观。当孩子们都能对恋爱和婚姻当中蕴含的责任和尊重正确看待,甚至能进一步把这份青春激情转化成认真学习和积极上进的动力,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误入歧途而无法自拔。
曾经看过一部描写孩子青春萌动的美剧——《怦然心动》,其中男主角外公说过一句话:“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是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绚丽的人,她让你觉得你以前遇到过的所有人都只是浮云。”这句话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递给孩子的一种婚恋观,让他们知道,选择伴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破除对性的神秘感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觉得,性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这种东西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或者希望孩子长大了再进行教育。我觉得这个观念需要修正,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要从更低龄的时候开始。
对于孩子来说,性和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他们所未知的,他们探究其他事物时,大人总是配合,总是讲解,而在探究性的时候,我们总是回避,总是撒谎。大人越是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有趣。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旦孩子掌握电脑等了解外界信息的超级工具,就会无师自通地去了解性。那个时候,可能更多的负面的东西会占领孩子的精神高地。所以,当孩子出现对性有极大兴趣时,我们要更平静地对待和解释,破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