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流行”微博征友 家长怎样对待早恋【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中学生“流行”微博征友 家长怎样对待早恋【2】

2012年12月27日08: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儿子小学与“女朋友”约会 我来当参谋

  ◎刘继纯

  “早恋”这个词儿非常失当,十足是成人视角,体现错误认知和评判。国外用puppy love,或者teenager love,意指青春期短期恋爱,像小狗一样,不成熟、稚嫩。恰当的认知,这是前提。

  异性交往很正常,这是天性,“食色,性也”,这是异性交往的性质,而且这是孩子社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因子,这是异性交往的重要价值。因此,父母有恰当的态度和认知,不但能帮助孩子恰当地跟异性交往,而且能防范真正的“早恋”。简单地说,以我的个人经验,父母的介入分为事先引导和事后干预两部分。

  我的儿子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路上告诉我,今天他跟“女朋友”约会了。我问他在哪儿约会的,都聊些什么啦?他说是在图书阅览室约会,聊他们都看过什么电影。然后我问起女同学看过哪些电影,有没有他们都喜欢的电影。我还猜测女同学的性格,想知道儿子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儿。从始至终我们都特别自然而正常聊这次约会,我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儿子毫无保留,什么都告诉我。我说你们的约会很好,多聊聊共同的话题,如果想约会,可以继续约会。

  儿子很早之前就告诉我们,他跟这位女同学是好朋友,我们就说很好啊,只要是朋友,就不分男女,都是朋友。而且我们还时常问起女朋友的情况。

  儿子告诉我之所以选择在阅览室偷偷约会,是怕同学知道了笑话他们。我说男女同学交往,那些乱说的同学想法和做法都不对。儿子还告诉我,许多同学,尤其是男生,觉得男生女生交往就是在谈恋爱,就是不好的事儿。他们表情怪异,乱开玩笑,嘲笑别人,还“老公”、“老婆”地瞎说。

  小小孩子哪里来的这些错误认识和观念?当然是家长缺乏恰当的教育和导引,或者简单模仿成年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父母和老师按照成年人的想法,认为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就类似于恋爱,就是“早恋”,这是错误的想法。父母简单地禁止孩子的异性交往,孩子当然会有不正常的认识。异性交友跟同性交友肯定有区别,但相同之处更多,家长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能简单定性和禁止。

  儿子跟女同学约会,他用的是“约会”这个词儿,因为我们成年人只创造了这个词儿,没有更恰当的词儿可用。在我看来,儿子约会就是一次正常的普通的异性孩子之间的交往,他们聊电影,难道不正常吗?儿子坦诚自然地跟我说这件事儿,说明他能正常地对待这种事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父母能自然而正常地与孩子聊异性之间的差异,孩子之间异性交往的必然和必要性,这属于家长的事先引导和恰当教育。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异性交往不好,不能跟女孩子做朋友,早恋就是不对,我相信他仍然会跟女生交往,并会悄悄转入“地下”,不再跟父母坦白。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向我们求助,只会成为隐私,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儿子还告诉我说,他有“情敌”了,有个男生公开宣布喜欢这位女同学。显然,这件事儿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向我求助。我说这不叫“情敌”,因为你跟女同学是朋友,朋友不排斥第三者,也不排斥第四者、第N者。如果他想跟你们成为朋友,你们应该接纳他。朋友圈子越广泛越好。如果他排斥你,单独跟女同学成为朋友,那得看女同学更喜欢跟谁做朋友了,他说了不算啊。

  后来,这个男同学没有成为儿子的“情敌”,他跟那位女同学也成了好朋友。

  孩子们都有异性交往的冲动,但方式和心态差异很大,根子就在于是否开展过恰当的异性交往教育。家长的心态不端正,教育不当,孩子以不正常的心态看待正常的事儿,正常的异性交往就可能发展为不正常的恋爱,好事儿演变为坏事。

  如果事前导引工作未做足,做得不恰当,事后就得设法补救。事后干预的核心原则,仍然是肯定和鼓励异性交往,但前提必须是让孩子有一个正常的认知。由此才能把孩子从错误的异性交往中拉出来,转而开始恰当的异性交往。

  前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高中朋友家做客,聊起他们家正上高二的女儿。孩子的妈妈说,感觉到女儿在谈恋爱,班主任老师也证实了这一点。晚饭的时候,我对他家女儿开玩笑说,你这么优秀的女孩,有没有男孩儿追你呀?女孩犹豫了一下,笑着摇摇头。我说有没有你喜欢的男孩儿?女孩又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我借题发挥,说起当初自己上中学时暗恋过谁,被谁暗恋过。说起某个同学的恋爱,感慨那时候的感情真是太纯真了。说起谁跟谁谈谈恋爱简直像是做贼,感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敢大方地跟喜欢的女孩交往。抱怨父母和老师的无知,光知道禁止,甚至开除恋爱曝光的学生,却没有告诉我们异性交往是正常的,更没有鼓励我们主动跟异性交往。

  朋友的女孩非常灵气,我相信我们一番半真半假的餐桌聊天能让她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果然,一个月后接到朋友的电话,他感谢我的“胡说八道”,说我们的忆旧让女儿主动告诉他们,她就是在恋爱。他们听从我的劝告,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先赞赏孩子异性交往,鼓励孩子继续交往。然后,答应帮助孩子处理一切处理不了的问题。

  今年高考,这个女孩成绩相当不错,被北京一所全国重点高校录取。我们去看她,一起吃饭,聊起那段恋爱,她说跟爸妈“交代”之前真的很有心理负担,放弃不下,又处理不好,确实影响学习。一旦正常看待了,纯真的感情还在,但知道如何处理了。

  事后干预,第一步是反省自身,第二步就是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跟父母说出自己的秘密。直接追问、逼问,或者掌握情报后跟孩子摊牌,都不是恰当的办法。可以拿一个事例,跟孩子泛泛地聊聊这类事情,也可以回忆自己当年的“糗事”,或者谈谈邻居孩子的同类情况。途径不一,但都得传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异性交往很正常,家长不但赞成,而且会出主意。家长的主意取决于孩子的年龄,从聊天拉手拥抱,直到告知孩子性行为和孕育常识。孩子心理负担放下了,即便不会和盘托出,也能恰当地看待和处理自己的事儿。父母最担心的事情,比如学业、性行为、早孕,都能因此降至最低概率。

(责任编辑:袁勃、熊旭)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