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学里流行一首打油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后两句,大体就是期末临考前中国大学的典型场景。
每学期的最后两周,各门功课的考试密集展开。平时混沌度日的学生,也不得不突击看书,以便应对考试,这时候各个学校的图书馆基本“一座难求”。每年的考试都是这么应付过去的,等毕业后被指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大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有人说,是因为读中小学时,那种老师家长联手强压式的管理,在大学已经不管用了,大学老师们不会一天从早到晚贴身监督学生了。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教会学生们应该如何自己学习。
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学生为应对各种考试,几乎从早到晚都在背单词、看例题、做模拟卷。这种教育模式很惯用也很省心,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费神去给学生传授一些重要的学习技能——比如,在没有外人管理时如何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在很多中小学老师们眼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爱玩的年纪管住他们,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把他们送向更好的大学。其他的事儿,都可以留到大学再慢慢说。可事实是,大学教育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之前中小学老师们没教的内容,大学老师更加不会教。毕竟,一个人到了成年的年纪,再回过头来学习“应当如何学习”,未免显得有点太晚。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也没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研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大学的环境自由宽松,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便于学生能将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增长自身知识,激发研究潜能。然而,如果基础教育阶段没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一般学生从高中的苦海解脱之后,都会将进入大学视为彻底解放的一个开始。
人类天生有好奇心,探寻知识本是奇妙而富有乐趣的。然而,很多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并没有慢慢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习惯,而是选择了更快捷更简单的办法——用强制力逼学生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学生们几乎不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不爱学习”几乎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