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意见
要学会把情绪“由负转正”
◎刘继纯
老师安排家长督导孩子作业,家长如果消极对待或者回避矛盾,只会积攒负性情绪,对孩子反而不好。与其被动承受,家长不如主动干预。如果家长能恰当地与老师沟通解决,这种负性情绪就能转化为正能量。
假如孩子作业多,老师短信勤,家长装鸵鸟,故作不知,老师发现孩子作业完成不佳,会认为家长没责任心:既然你们家长都放弃了,老师放弃的可能性更大。假如家长光知道抱怨,只跟孩子抱怨,说这事儿本来就不是家长该做的,孩子会怎么想?一是失望于家长,二是趁机放任自己。因此,面对老师的短信作业,不管和抱怨都不是正确的方法。
既然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受到良好教育,顾头不顾尾的鸵鸟光知道吐槽能有什么好效果呢?我认为家长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如果作业超量,完全是负担。家长可以跟老师沟通交流,向老师反映因此会对孩子有些什么不良影响,家长是如何看待等。态度要客观平和,有理有利有节。称职的老师其实都希望家长恰当地跟他们沟通交流,否则当然会认为家长把教育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反映同类问题的家长多了,老师会向所在学校反映,学校再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这个过程得家长发动,老师肯定乐意配合。
其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最重要。与解决具体问题相比,家长最重要的职能是帮助孩子养成一个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这个工作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要完成。家长觉得累,觉得老师转嫁负担,那是因为仅仅注重帮孩子解决具体问题,甚至天天陪读、陪做,却没帮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吐槽老师短信太多太勤,反映出的是家长不会、不愿跟老师恰当交往沟通的普遍性倾向。这是个大问题。老师的许多做法家长不赞同,强烈反对,比如体罚、打骂孩子,家长同样习惯背后吐槽,却不跟老师恰当沟通。这是家长自愿放弃纠正老师错误做法的权利。渠道是畅通的,家长委员会、手机、网络平台等等,都可以跟老师恰当交流。如此,家长才能把负性情绪转化为正能量,才能成为促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原动力。
(作者系留美硕士,著有《淘气爸爸和快乐儿子》)
家长不要扮演“监工”的角色
◎安妮鲜花
我的孩子安妮在加拿大的时候,老师明确要求家长不要参与孩子的写作业活动。主要原因是,老师要通过孩子的作业情况了解她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再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
国外教育和国内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有的孩子字词一次就会了,但是有些孩子要反复几次。记得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孩子回家完成拼写作业,但是每一天的作业要求不同,比如有的时候是按字母排序来写,有的时候是找出相同的音来写。所以孩子觉得很好玩,不枯燥。
有人说,中国的学校孩子人数太多了。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考评标准的问题。大家骨子里还是认为孩子应该都得100分才是对的。为了这个目标,不惜搭上所有家人的时间精力,全家一起陪孩子读书。从小开始,一直陪到高中毕业。而上了大学的孩子,没人陪了,不习惯了,也没有目标了,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和老师,但如果家庭的配合仅仅是做老师的特别助理,尤其是这种助理更多的不是激发孩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仅仅是一个“监工”,那这样的教育最终会在孩子长大以后体现出不良的后果。目前孩子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其心理疾病已呈低龄化的特点,甚至有些外人眼中的“优秀”孩子,也会感到不堪重负。
一个孩子,要建立自己内在的评价标准,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走得更稳。不然,永远用别人的标准去追逐,疲于奔命,自我的价值感哪里会得以实现呢?
家长对孩子的权力欲和控制欲,是家庭教育的病毒。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尤其是思想的控制,让孩子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成人的安排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帮助孩子断奶,都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课题。
(作者系安妮英语俱乐部创始人,著有《出国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等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