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學院探索地方高校特色辦學之路紀實
圖為湖北文理學院學生到東風公司參加實踐活動。 湖軒 攝
學院蟄伏隆中,秉承諸葛孔明智慧,積極探索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特色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走“應用型”大學的辦學之路,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之路,走開放辦學之路。
■本報記者 李功毅 唐景莉 通訊員 黃海 陳富民 吳紅光
8月24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點名湖北文理學院90后“格桑花”支教團在“中央部署、對口支援和社會力量”三大援藏合力中作為社會團體的加入,《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聯合培養的“211”模式研究》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七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湖北文理學院蟄伏隆中,秉承諸葛孔明智慧,積極探索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特色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走“應用型”大學的辦學之路,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之路,走開放辦學之路。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對接地方人才需求
為了落實學校服務地方發展戰略,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不斷擴大的需求,自2008年起,湖北文理學院系統地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用兩年的時間進行集中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夯實人才基礎﹔用一年的時間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提升專業理論素養﹔用一年的時間進行實踐性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強化專業應用能力,簡稱“211”模式。該模式尤其重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將實踐教學平台化,建立了各種基礎實踐教學中心、專業實踐教學中心、綜合實踐教學中心,和分布於各二級學院的公共基礎實踐中心、基本素質實踐中心、專業基礎實踐中心、專業工程訓練中心、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等。
在物電學院技術教育基地,我們見到了文學院的張宏同學,他說:“我們將來的就業會涉及很多電子知識,現在學校建立的這類綜合性實習實訓基地我們都可以自由進入,對我學習相關知識很有幫助。”
學校自2008年與湖北本地高新企業萬洲電氣合作開辦萬洲班以來,以“萬洲模式”為代表的訂單培養模式陸續鋪開。本著能力主線、應用為本、學以致用的原則,以積極務實的態度重點探討體制機制上的校企合作、培養過程上的校企合作。企業需要的課程,學校特別開設,很多課程由企業派人負責授課。校校協同、校地協同、校企協同等三個基本模式全面展開。學校成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理事會,尋求地方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骨干企業的支持,提高學校服務地方、行業、企業的聲譽度和貢獻率,形成校地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良性互動局面,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該校畢業生徐曉瑩,大四創辦動漫公司,多部作品榮登央視首播,成為湖北省首部登陸央視的原創動畫系列片。老師和同學們說是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專業水平,以及敢挑戰、不放棄的精神成就了她,而徐小瑩卻笑道:“是湖北文理學院實施的‘211’人才培養模式圓了我的動漫夢。”
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對接基層科技文化需要
“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的“三進”活動是該校力推的又一重大舉措。自去年暑假以來,該校對該活動進行了深入動員和規范化引導。今年以來的“三進”活動已經隻做個別典型推廣,為這一重大部署探索常態化工作機制。220多個團隊小組、2000多名師生歷時一個多月,“帶著理論進社會,深入社會解難題”,“帶著項目到一線,深入一線找課題”,尋找學校服務地方的主渠道、主戰場。他們不僅受到了基層群眾的歡迎,更在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找到了教學改革的動力和科技攻關的方向。
建筑工程學院院長郭聲波教授帶領幾位教授、博士來到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大堰村,深入研究新農村規劃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馬王廟街是襄陽市襄城區昭明辦事處的一條老街巷,原來破舊不堪。“三進”活動中該校美術學院一個團隊把當地的歷史故事、民俗傳統進行加工,描繪在街道兩側,引來市民嘖嘖稱贊。
物電學院李文聯教授長期深入基層,在致力於推廣太陽能應用研究的基礎上,2013年他申報的科研項目《太陽能光伏豬舍的研發及示范》獲得科技部國家星火計劃項目立項。正是得益於該校長期堅持的服務基層、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一個小課題到國家級科研項目的華麗轉身就這樣不經意地完成。
學校還按照校際聯合、校企聯合、優勢互補、共建雙贏的思路,與企業廠礦、科研院所等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如,學校與東風旅行車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校車項目獲得湖北省2012年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和2011年襄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學科專業建設,對接產業經濟發展方向
2011年,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在構建中部崛起戰略支點的目標統領下,將襄陽市定位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全力建設“都市襄陽、產業襄陽、文化襄陽和綠色襄陽”。
“優秀的城市需要優秀的大學。城市的發展與繁榮越來越依賴大學的支撐,大學的發展也必須立足於服務地方,為自身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該校黨委書記馬小潔說。
“圍繞產業辦好專業,辦好專業服務產業”。受到諸葛亮《隆中對》指點江山謀劃天下大勢的歷史文化滋養,湖北文理學院身在隆中,卻有放眼天下的志向,謀劃國家戰略中的襄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參與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騰飛。
“緊密結合襄陽‘一個龍頭六大支柱’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布局,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促進學科要素向重點學科和優秀團隊聚集。”學校第一次黨代會報告如是寫道。“重點發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學科,大力發展與地方產業聯系緊密的學科,超常規發展地方有重大需求的學科。”
汽車制造業是襄陽龍頭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超過40%。根據這一產業結構,國家汽車零部件檢測重點實驗室(襄陽)、國家動力電池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等多個“國”字牌實驗室在湖北文理學院挂牌。
提到學科建設,該校校長李儒壽充滿信心,他說:“學校每年用於學科科研平台建設不少於5000萬元,這一決定已經寫入學校黨代會報告之中。對於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這樣的投入力度,體現了我們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內涵發展思想。”
緊密結合襄陽市產業結構規劃藍圖,學校重點構建了機電工程與新能源汽車、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基層治理與區域經濟、中外文學與襄陽文化四個學科群,形成了學校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建設格局。
結合襄陽地域經濟文化特點,學校為“文化襄陽”建設領軍舉旗。開展了“三國歷史文化研究”、“漢水流域文學藝術研究”、“荊山音樂文化研究”等系列課題研究。這些工作為文化襄陽建設發揮著積極作用,也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的硬實力提高。
湖北文理學院身在隆中,傳承諸葛精神,智謀天下,特色興學,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尋找正確的方向,正譜寫新時代的地方高校發展變革的“隆中對”。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