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農村小規模學校困境重重 專家吁為教育公平“托底”

2014年11月16日17: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農村小規模學校困境重重 專家吁為教育公平“托底”

  中新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闞楓)“對於教育公平而言,最簡單的評價就是要對那些處於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幫助,而現在的農村教育,最容易被遺忘、被忽視的是鄉鎮以下的農村小規模小學。”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16日在北京表示。

  11月16日,諸多中國教育學者集聚北京理工大學,以“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與發展”為主題進行研討交流,探討“后撤點並校”時代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困境和破題之道。

  “撤點並校”留下的諸多困境

  2001年起,中國為了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投資效益和教育質量,促進農村基礎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摒棄“村村辦學”的方式,對臨近的學校進行資源合並。這一決定,在教育界被簡稱為“布局調整”,在民間,則被簡稱為“撤點並校”。

  “撤點並校”政策實施以來取得了系列成效,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農村學校的規模效益,促進了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提高了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

  但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持續多年的農村撤點並校、集中資源辦學政策,弊端也逐年凸顯。一些地方的“撤點並校”演變為“學校進城”運動,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大量減少也導致農村教育出現了“城擠、鄉弱、村空”的尷尬。

  “伴隨著‘撤點並校’,現在農村教育中可以說有三種類型,城鎮中的大規模學校,農村寄宿制學校和農村小規模學校,而這三種學校各有弊端。”楊東平說。

  楊東平說,在一些地區,隨著農村學校的減少,城鎮中小學規模越來越龐大,人數激增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學習環境。“有的小學平均每班130人,教室擁擠不堪,我們的農村家庭付出心血讓孩子進城上學,卻隻能得到這樣的學習環境。”

  而對於“撤點並校”后逐漸出現的農村寄宿制學校,楊東平說,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曾做過連續三年的監測,結果顯示,無論是健康狀況還是學業成績,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都不如走讀學生。

  “我們的政策初衷是把小規模學校整合起來,集中提供好的辦學條件,但是我們忽略了小學生的學習成長,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環境,還需要個人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年幼的孩子寄宿在外,有些生活還無法自理,很難保障有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楊東平說。

  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農村小學數量10年內減少了52.1%。

  在專家們看來,這一數字背后是,撤校后農村孩子上學距離的增加以及寄宿伴隨的教育成本增加。距離增加會讓交通安全隱患增大,近年來的農村校車安全話題,就備受輿論關注,而教育成本增加在一些貧困地區則直接造成了農村孩子的輟學率上升。

  “后撤點並校”時代:農村教育依舊困境重重

  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明確要求堅決禁止盲目撤並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科學制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改變盲目追求“學校進城”的規劃,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以鄉鎮為中心適當集中”的概念,科學制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

  隨著《意見》的發布,持續了十年之久的農村中小學盲目“撤點並校”被叫停,有學者用“后撤點並校”時代概括此后的農村教育,認為農村小規模學校(村級小學和教學點)尤其是教學點將迎來恢復與振興。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全國共有155008所鄉村小學和62544個教學點。但是,經歷持續十年之久的“撤點並校”后,當前的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諸多發展困境。

  2013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全國選擇百余所農村小規模學校進行調研,得出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研究報告》顯示,經費短缺、教學設施條件落后、教師待遇差和師資水平低成為當前中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主要發展障礙。

  “這些困境的出現,一方面因為貧困,一方面因為社會轉型期,資源不斷向城市集聚,造成農村學校的利益缺位。”參與這一課題研究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項目官員張旭介紹。

  以經費為例,這份報告稱,當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公用經費大多由鄉鎮的中心校負責管理,而中心校對村小和教學點的資金劃撥並沒有嚴格標准,中心校要扣除一部分經費用於代課教師的工資發放,有的甚至用於中心校的招待費。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公用經費往往不能足額劃撥。

  此外,教學設施條件落后也是突出問題之一。以最基本的校舍安全來看,報告稱,目前全國農村小學有危房6400多萬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小和教學點。

  而在師資隊伍方面,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水平低主要表現在教師年齡結構偏大、學歷水平低、教學觀念和知識結構陳舊。此外,由於工作條件差、待遇低,年輕教師很少願意到村小和教學點任教,“大多數新進年輕教師也僅僅是把村小和教學點看作是進入城區學校、鄉鎮中心校的‘緩沖地帶’或‘踏板’。”

  加大扶持農村教育 為教育公平“托底”

  “當前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諸多困境源於‘學生、學校、資金’這三者的配置關系,如果你重視的是學生,那麼錢就跟著人走,而如果你重視的僅僅是學校,那麼錢就跟著學校走,顯然我們現在的配置模式是后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

  針對中國農村小規模小學的經費困境,儲朝暉向中新網記者表示,當前在一些地方,城市化進程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成了農村學校的“進城化”,學校的高度集中讓教育經費和資源配置出現嚴重失衡。

  對於經費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這份調研報告建議,針對農村小規模學校公用經費普遍不足的現象,設立專門的學校建設資金,通過專項資金劃撥的方式,調動地方政府保留和建設小規模學校的積極性。

  而對於農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師資短缺問題,報告則建議修改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標准,探索“班師比”或“校師比”的教師編制核定方式,或者出台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的專項政策。

  其實,在2012年,教育部就會同多個部門出台《關於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從農村教師隊伍的補充、配備、培養、培訓、交流、待遇保障和表彰獎勵等方面,全方位進行政策推進。特別提出,立足“底部攻堅”,將農村村小、教學點的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政策突破的重點和項目指向的重點。

  在專家看來,國家層面正在逐步加強對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的重視和投入,但是真正實現讓邊遠地區兒童“有學上、上好學”的承諾,除了經費和師資的投入程度,關於農村小規模學校標准性的政策也亟待明晰。

  例如,當前在校舍建筑、教學設施設備配置、學校編制及師生比等方面的標准往往以城市學校的適度規模為參照。應加快建立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的底線標准,不能濫用“因陋就簡”的原則,不能用“比過去好”的相對標准。

  專家們表示,無論從保障學齡兒童就近入學的角度,還是從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角度,農村小規模學校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關注這些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既是為中國教育“強根”,也是為教育公平“托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