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話
超三成人畢業后沒看望過老師
本次回收的288份有效問卷中,15歲以下受訪者為49人(佔17%),15-25歲者60人(佔20.8%),26-35歲者48人(佔16.7%),36-45歲者41人(佔14.2%),46-55歲者51人(佔17.7%),55歲以上者39人(佔13.5%)。
“畢業后你回去看望過老師嗎?”對於這個問題,67%的受訪者選擇了“看過”,另有33%的受訪者表示“沒看過”。
崔小姐剛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她說自己從小學到大學,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男神”或者“女神”級別的老師,他們也曾給過自己很多幫助,因而和很多老師畢業后都一直有聯系。
“每一個人的一生中,應該都有過給自己印象深刻或是對自己影響比較深的老師,所以畢業后看望老師,這是非常理所應當的。”崔小姐說。
頻率
“多年一次”佔比最多 年紀越小頻率越高
至於畢業后親自去看望老師的頻率,2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一年一次”,僅有12%的受訪者選擇了“一年多次”,而近四成受訪者為“多年一次”,佔比最多。另有25%的受訪者則表示,“其實總共僅去看過一次,以后很難說”。
對此,雲南民族大學的一位楊姓老師表示,就拿自己來說,畢業開始工作后極少有時間去看望自己的老師,“有時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楊老師說,自己其實就屬於“總共去看過一次,以后很難說”的類型。
“當了老師以后也很理解學生,隻要他們工作好、生活好,來不來看望老師都無所謂。”楊老師說,現在人們生活節奏較快,壓力也很大,自己很理解學生們,“不過逢年過節接到他們的祝福和問候還是挺開心的。”
有意思的是,在49名15歲以下的受訪者中,四成人選擇看望老師的頻率為“一年一次”,並有33%的人選擇了“一年多次”。而在60名15-25歲的受訪者中,也有35%人表示,看望老師的頻率為“一年一次”。
據分析,25歲以下的受訪者大多還在學校上學,或者是剛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因而和年長者相比,他們看望老師的頻率也較高,“幾乎每一年聯系得多一些的都是剛剛畢業的學生。”一位岳姓老師告訴記者。
而在26-55歲的受訪者中,一年多次看望老師的人極為稀少,這或許與這個階段的人多為各種家事、工作事務纏身有關。到55歲以上,選擇“一年多次”探望老師的受訪者又猛地增至兩成多。
對象
中學老師影響“三觀”最常被惦記
不是每個老師都有學生青睞,畢業后回去探望老師最能証明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對於“你最常去看望的是學生時代哪個階段的老師?”這一問題,15歲以上的受訪者大多選擇了初中老師和高中老師。
昆明市青少年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梁永紅對這一現象分析認為,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普遍不成熟,對老師大多是情感上的依賴,體現為師生情。而到了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們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增強,因而老師對他們的影響會比較大。再者,中學階段,中考、高考前老師和學生都會比較辛苦,“同甘共苦”之后,感情也會更深。
時機
15歲以下常選擇教師節看望老師
調查中,20%的受訪者表示通常會在教師節看望老師,22%的受訪者通常會在“過年過節”時看望老師,而有58%的受訪者選擇“不定時”。
來自昆明某煙草企業的管理者馬先生也選擇了“不定時”看望老師。他表示,這主要是考慮到平日老師忙著上課,而到了寒暑假期間,老師可以休息的時候,自己又不一定有空,所以隻好根據情況而定。
而在15歲以下的受訪者中,選擇教師節去看望老師的佔絕大部分,比例高達60%。來自經開區某小學的女教師尹某告訴記者,教師節前自己已收到不少賀卡、飾品。她回想自己曾經的經歷,也是小學、初中階段送給老師的祝福比較多,后來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慢慢不再刻意追尋這個節日的意義,“有的時候,教師節一不小心就忘了”。
原因
除時間距離外 成就大小影響探望心理
對於沒去看望或者沒有常去看望老師的原因,有29%的受訪者表示“想去,但是沒時間”,佔比最多。21%的受訪者表示“想去,但是距離太遠”,另有21%的受訪者表示“想去,但是怕見面沒話說尷尬”。此外,有3%的受訪者“完全不想去”。
採訪中,來自雲南農業大學的學生何同學總結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看望老師其實和前段時間的熱點話題“常回家看看”有一定的共同之處,“不是不想,而是有時候真的沒辦法。”
同樣還是在校大學生的小劉選擇“想去,但是怕見面沒話說尷尬”,他表示,老師的確能帶給一個人很多的成長,但是大多數老師通常不會顧及所有學生,因而像自己這樣一直“默默無聞”的學生,和老師們自然是“相見不如懷念”。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39名55歲以上的受訪者而言,48%的人因為距離太遠而沒辦法去看望老師或者不能常去看望。對於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很多人已經退休,有大量空閑時間,但阻隔他們的是空間上的距離。
65歲的鄧奶奶是一名退休教師,她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教過自己的老師已不在人世,而她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地點又都換過多次,現在即便想看望曾經的老師們,也不那麼容易了。“子女們大多沒有太多時間陪著老人,對年邁的老人來說,獨自長途跋涉並不輕鬆。”鄧奶奶深有感觸地說。
部分受訪者認為,是否會去看望老師,除了受時間和距離的約束,還與自己讀書時和老師的關系、自身目前取得的成就有關系。
剛剛大學畢業的蘇東表示,剛讀大學的前三年,每逢教師節或者其他節日,都會去看望高中時的老師,但是時間一長就慢慢淡忘了,他說:“可能是因為現在生活壓力太大,於是把看望老師這些事情都忘了。”
37歲的龍女士表示,自己畢業十幾年了,從來沒去看望過老師。她說,自己上學時屬於中等成績學生,老師很少過問,所以她畢業后對老師隻有一種敬佩之情,沒有還想回去看望的想法。而目前已是一家保險公司經理的胡先生稱,念書時老師特別照顧自己,自己也實現了夢想,做人要有感恩的心,常看看老師是應該的。
“目前而言,我沒有取得什麼成就,以前的同學也曾邀我去看過老師,但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因為去看望老師的人中大多取得很大成就,我感覺自己很渺小。雖然老師和同學不在意,但我自己感覺沒意思。”在昆明一家銀行當會計的吳先生說。
教師的話
李月(教齡35年,教過小學、初中):探望讓人欣慰更珍惜平凡中的感動
李月老師從1978年開始從教,35年的教育生涯中,小學、初中她都教過。“教過多少學生,這個可就記不得了,幾百人應該是有的吧。現在在街上走,偶爾還能遇見幾個以前教過的學生主動來打招呼。”
李月老師說,這麼多年來,還會有畢業很多年的學生回來看望她,前幾年,她教過的初中生們聚會還邀請她出席。被教過的學生不時挂念,這一點讓她很欣慰。
“有的學生會特意過來看望一下,不一定是教師節,有時候一些曾經的學生路過我上班的地方啊、家裡啊,也會順便來看一下。”李老師回憶說,有一次自己沒帶傘在街上躲雨,一輛車停在了她前面,車上的人說自己是她以前的學生,可是她卻記不起名字了。那位學生很熱情地把她送回去,還一個勁地說很懷念當她學生的時光。
作為老師,李月覺得自己教書時對待學生很嚴厲,很多學生很怕她,但學生們畢業后和她重逢的時候,他們還是覺得老師好。
回來看望李月的學生中,有現在事業很成功的,也有境遇一般的。李月老師認為,學生們能回來看望是好的,不來看也是正常的,有些學生有這個心,但是也會因為不好意思就不來探望。
懷念起自己與學生相處的時候,李月老師說印象最深的是在鄉村教書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在學校裡做飯,學生們會隔三岔五從家裡送點蔬菜、水果來。那時候的學生很淳朴,雖然不是什麼名貴的東西,但學生跟老師的那份純純的情誼,讓李月老師很感動。“現在的學生和老師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老實說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淳朴了。”
楊老師(教齡十多年,教初中英語):已畢業學生捧花烈日下蹲守校門口
英語老師楊老師在一所有名的初中學校任教,已有十多年教齡,也記不清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了。她表示,幾乎每年教師節都會有畢業的學生回來看望自己,也有部分已畢業的學生選擇其他節日來問候。
有一次,一個早已畢業的學生來看望楊老師,但由於不知道她家地址,也沒有事先聯系,那學生隻能在學校門口等待楊老師放學,抱著鮮花站在烈日下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等楊老師放學出來時,那學生的臉已晒得通紅,額頭上滿是汗珠,楊老師心疼之余也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學生畢業后親自回去看望,她說自己很高興、欣慰、自豪。
據楊老師介紹,自己上課很嚴厲,課下和學生的相處卻更像朋友。過了十幾個教師節,她都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老師,有的學生畢業后相隔太遠,不能親自回校看望她,都依然堅持打電話、寄賀卡、請同學捎小禮物。
李蘭(鄉鎮小學數學老師,30年教齡):老教師無人探望自認資質平凡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相比城鎮、農村,城市裡的老師被已畢業學生探望的平均頻率要高。在城鎮、農村地區,不少從教多年的老師從沒有學生回去看望過。
“教書有30年了吧,但是教出去的學生一個都沒來看過。”在一所鄉鎮小學當數學老師的李蘭說,自己教的學生也有不少考上大學的,都沒有特意回來看望過她,身邊的老師們似乎也沒有學生回來看望過。
李老師對此表示已經習慣了,“像我們這樣的小學老師,誰能想得起特意回來看望一下呢?有些畢業后的學生回學校來辦事,順便來看望一下就很好了。”
沒有被學生看望過,李蘭老師認為這跟自己教學的風格有很大關系,她認為自己是很平凡的老師,沒有很出彩,估計記得她的學生也不多。“就算是擔任主科老師,但也沒在學生的發展路上起到大的引導作用,被遺忘也是正常的。”她說。
石鵬飛(大學教授,數十年教齡):探望的不算多但彼此情誼很深厚
《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採訪中記者也發現,很多畢業后的學生回去看望的老師多固定為一位教師,很少有人會保持看望多位老師的習慣。很多受訪者都表示,通常都隻會看望對自己人生路影響較大或者印象較為深刻的老師。
作為個性鮮明、知識淵博的大學老師,雲南大學教授石鵬飛總是給大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也經常回來探望他。他問過很多學生為什麼每次回來隻探望他一個人,學生們基本都回答因為他給學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在人生的成長路上,他無形中也影響了很多學生,是位值得人尊重的好老師。
“以前過教師節的時候,我的學生們會給我送親自寫的賀卡。上世紀90年代,麗江、德欽的學生們還給我發電報祝我教師節快樂呢,說明我在他們心中還是很值得尊重的。”石鵬飛說,教出去的學生很多,回來探望的不算多,但是彼此間情誼都很深厚。
聲音
“幾乎每一年聯系得多一些的都是剛剛畢業的學生。”——一位岳姓老師
“去看望老師的人中大多取得很大成就,我感覺自己很渺小。雖然老師和同學不在意,但我自己感覺沒意思。”——在銀行當會計的吳先生
像自己這樣一直“默默無聞”的學生,和老師們自然是“相見不如懷念”。——在校學生小劉
“就算是擔任主科老師,但也沒在學生的發展路上起到大的引導作用,被遺忘也是正常的。”——小學老師李蘭
學生們能回來看望是好的,不來看也是正常的,有些學生有這個心,但是也會因為不好意思就不來探望。——老師李月
觀點
老師能量各異 “探照燈”式最可敬
雖然同為教師,但有的老師很受學生尊重,即便是畢業后,而有的老師卻和畢業后的學生成為陌路。究其原因,雲南大學教授石鵬飛認為,這和教師的角色分類有關,分為三種:“探照燈”、“手電筒”和“螢火虫”。
石鵬飛說,“探照燈”式的老師是為學生成長路照亮人生方向,給予很好的引導,對學生人生航向上具有前瞻性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才能成為好老師。“手電筒”老師讓你在夜裡走路不至於掉進去,讓你安全過關拿到學位。而“螢火虫”類型的老師只是在學生成長中一閃而過,什麼都沒有留下。
石鵬飛認為,人生的成長路上,老師的能量都不相同,在學生心裡都是有衡量標准的。真正的老師是對人生有啟迪的那種,自然也就成為了學生的“大眾情人”,學生畢業后對這樣的老師是最難忘的,也是最尊重的。“相對的,有些老師並不這麼神聖,學生也會掂量掂量。”
對於那些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石鵬飛認為他們也需要檢討自己,提高自身素質,要成為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那種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今天,又一個教師節。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青澀的學生時代,也總能遇到難以忘懷的老師。畢業過后,你是否還會牽挂這些為自己的人生路做墊腳石的老師們?是否回去看望過他(們)?本報近日就這一話題發出300份調查問卷,回收288份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多受訪者畢業后還去看望過老師,但頻率並不高,兩成多受訪者目前能做到一年一次,近四成人為“多年一次”。沒時間成為阻礙去看望老師的最主要因素,也有人認為,畢業后取得的成就大小也是因素之一。
(雲南信息報 統籌:李美嬌 姜志 記者 李美嬌 成長群 實習生 金燁 羅素愫 劉德國 王柔 周曉蓉 制圖:張磊)
(來源:雲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