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石門縣人民醫院,病床上的蘭蘭每當想起被打的夜晚,就會緊閉雙唇,眼神漠然。實習記者 李健 攝
和藥水瓶挂在一起的狗熊布娃娃是大伯特地買來送給蘭蘭的。
延伸事件
校園“江湖”與花季暴力
2008年,廣東開平某學校七名女生結成“七姐妹”,邀四個男生輪奸同班同學,並把毆打和輪奸場面錄制下來傳到網絡上。
2011年,廣東接連發生“佛山十四中初一女生被圍毆”和“佛莞兩地學生互毆事件”,學生間所謂“江湖仇怨”竟用拳腳解決。
今年5月,河南新鄭市市直中學一名學生高俊宇在校門口附近被打傷,而施以毒手的,竟是一些同窗。
今年5月7日,常德石門雁池小學六年級學生蘭蘭遭其他三名女生圍毆。
前面的話
事關6102萬孩子
兒童節將至。全國婦聯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6102.55萬人!
雖經多方努力,留守兒童面臨的親情缺失、教育監護、安全保護等問題有所緩解,但遠未從根本上解決。
這些孩子,在成長關鍵期,缺少父母之愛,這是一種難以彌補的缺失。部分孩子面臨成長障礙,出現人格缺陷。
要避免出現留守兒童問題,從決策者到社會公眾,都應該行動起來。任何漠視、偏見與傲慢,隻會給留守兒童帶來更大傷害。幸運的是,湖南近年已出台多項措施,努力改良。
每當回憶起被打的那晚,蘭蘭會緊閉雙唇,神色痛苦扭曲。
5月7日,常德石門縣雁池小學發生一起校園暴力案。因為沒有聽從寢室“老大”的話,拒絕參與打架,六年級女生蘭蘭遭到了三名女生的圍毆,脾臟破裂被摘除。而更早以前,蘭蘭已經遭遇了長達兩年的校園暴力。
記者調查發現,當地多名學生與家長反映,曾遭遇校園暴力,每年有近十名學生因此退學。
而走近三名打人者,記者看到她們身上驚人的相似點:年紀尚小,都是留守兒童,多為單親家庭。孤獨、迷茫、缺愛,是她們的共性。
女生圍毆
“不幫忙,晚上打你”
5月18日,面對記者,蘭蘭多是沉默無語。
這個躺在病床上的孩子,矮小瘦弱,皮膚黝黑,大眼睛裡流露出漠然神情。問及當晚被打的經過,蘭蘭突然面部扭曲,眉頭緊蹙。
5月7日早晨,因為拒絕參與班上女生與男生爭奪食堂座位的打架,寢室長王艷當場撂下了一句話,“不幫忙,晚上打你。”
當晚9點,回寢室熄燈后,蘭蘭靜躺床上,看著室友們玩鬧。突然,在王艷唆使下,唐娟爬上來甩了蘭蘭兩耳光,並在她身上踩踏。蘭蘭逃到下鋪,唐娟仍繼續追打她的頭,王艷和秦穎也沖上來各自踢了她兩腳。
毆打停止后,蘭蘭開始不停嘔吐,臉色發白。隨后,王艷與室友扶著蘭蘭去找班主任田國榮。“送來后,隻說頭痛、胸悶、肚子疼,包括蘭蘭本人,都沒說是因為毆打。”田國榮告訴記者,“校醫找不到原因,甚至一度以為是生理痛。”
5月8日,蘭蘭被轉到石門縣人民醫院,醫生診斷為因外傷引起的脾臟破裂,並迅速手術摘除脾臟。
“腹內大出血,四天后才脫險。”蘭蘭的父親楊春海說。
僅為好玩
“她好欺負,不反抗,大家喜歡欺負她。”
蘭蘭最害怕學校的夜晚,“每晚都可能被欺負”。
這不是她第一次被打。她說,早在兩年前,她常被班上的同學欺負,時常遭遇耳光和踢打。
因為性格內向,加上成績欠佳,蘭蘭成了公認的“受氣包”。“她好欺負,不反抗,大家喜歡欺負她。”同學秦穎說,大家欺負蘭蘭,有時是因為心情不好,有時是無聊好玩。
秦穎六年級與蘭蘭同班時,看到班上同學已經習慣性地欺負蘭蘭了。這樣的游戲,通常都是晚上在寢室上演。“用腳板踹她,打她腦袋。”秦穎甚至看到過,唐娟拽著蘭蘭的頭發,將她的頭往牆上磕。
“唐娟是第一個欺負蘭蘭的,也是欺負得最多的。隻要心情不好,就會拿蘭蘭出氣。”秦穎記得,一晚唐娟跟寢室長王艷申請換床,王艷不肯。唐娟一生氣,轉頭就跳到蘭蘭床上扇她耳光,踢她。
唐娟告訴記者,她欺負蘭蘭,大多數都是王艷和其他同學指使的。每次她欺負蘭蘭時,其他同學都會從床上坐起來看,有時還會上來幫忙踹兩腳。
“隻要唐娟走到蘭蘭床前,蘭蘭就會哭,哭得人根本睡不著覺。”秦穎說,因為自己也被唐娟欺負過,看蘭蘭可憐,也想過幫她,但因為曾經她幫助別的孩子,在體育課上被唐娟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最終,她選擇了站到唐娟一方,參與對蘭蘭的施暴。
而當記者詢問三名打人者毆打蘭蘭的原因時,三人給出的答案均是:“好玩、好欺負”。
至今,三個打人的學生中,隻有秦穎專門去看望了蘭蘭,並表示了悔意。
背后
暴力校園:每年近十個學生退學
“成績差的人,要不就能打,不能打就要會躲”
被打后,蘭蘭想過報告老師,但每次下課,唐娟都會跑到她的座位上,時刻追問有沒有打小報告。
秦穎也証實,蘭蘭曾向班主任求助,說自己的鞋子被室友扔了,但不敢直接說被誰扔的。老師說,知道了,讓她在別的地方再找找。
蘭蘭的大伯楊春輝告訴記者,蘭蘭被打后曾向班主任反映,“班主任認為她在裝病。”此細節被班主任田國榮否認。
調查中,多名學生向記者反映,他們都曾遭遇校園暴力。四年級的學生黃濤說,他只是從教室走道走過時,碰了對方一下,就挨了一拳。旁邊的小伙伴也說,打球時也被高年級的人打過。
黃濤告訴記者,每個新轉校的同學都會遭到試探,被扔小石子或死老鼠,判斷他是否敏感。“如果對方很快發現,說明他很難偷襲成功﹔如果對方沒反應,可以在路上埋繩子絆他﹔如果還沒反應,也不報告老師,就基本可以判斷能欺負。”
“被欺負的大多數都是中等偏下的學生。所以成績差的人,要不就能打,不能打就要會躲。”黃濤說。
租住在學校附近的學生家長告訴記者,每年都有近十個學生因為不能承受校園暴力而退學。
令人心疼的是,孩子們已學會相互隱瞞。田國榮說,直到事發七天后,學校才獲知蘭蘭被打的全過程,“之前,我們問誰,誰都不說。”(為保護未成年人,文中所涉學生均為化名)
記者觀察
他們都是缺愛的孩子
“施暴者受害者,都是留守兒童”
“不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方,都是留守兒童。”雁池中心小學校長黃國棟說,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帶大。
班主任田國榮告訴記者,“班級中六成是留守兒童。有時想打電話和父母溝通,撥過去發現聯系不上。”在他看來,現在這些學生性格都較暴躁,很難監管,“遇到事就喜歡一個耳光扇過去,很少溝通。”
學校規定,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要寄宿,隻有每周五的下午到周日上午能回家。唐娟和秦穎的爺爺都告訴記者,孩子回來時,他們通常隻關心三個問題,在學校吃什麼?玩什麼?考多少分?更多的,他們都不會關注,“問了也是白問,孩子不會說。”
秦穎說,她在學校受欺負時,不會告訴爺爺,因為“回學校還是會被欺負。”
唐娟有次看到一群高年級的男生准備欺負人時向老師報告,被老師制止了。事后,唐娟被這群男生一腳踹翻在地。
“后來,我就想,我要自己保護自己。”唐娟說。見証唐娟成長的秦穎說,五年級前,唐娟隻會“扇人耳光”,六年級就“踹人”了。
互動
讓留守兒童沒有陰影
校園儼然存在“江湖”風氣。而校園中的留守兒童,作為弱勢群體更容易受害。如何還校園一方淨土?如何讓留守兒童有幸福快樂沒有陰影?請致電本報96258說說看法。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