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別人的傘做好事”,“撿起4張500塊錢,還給老大娘”,“出門撿到一億元,10元一張,疊起來有語文書那麼厚”……這是從一些小學生作文中挑選出來的段落。我們初讀這些“逼瘋老師”的作文時會忍俊不禁,但再讀之后卻怎麼也笑不出來了:是現在的孩子離現實生活太遠了嗎?還是他們的想象太過天馬行空?類似“逼瘋老師”的“神作文”何時休?中小學生作文教學又該何去何從?
一辯:想象天馬行空,方能寫出好作文?
正方:“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王麗娟(北京某教育培訓機構作文輔導員):我在網上看到了這些作文段落。在我教過的學生中,寫出類似荒誕故事的人不在少數,至於“奶奶一年死好幾次”更是常見。事實上,我們就是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思維。所謂“藝術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現在作文評判標准中,誰的文章想象力豐富,誰就能得高分。
很多人說孩子們寫的那些脫離生活實際的作文根本沒有“人味兒”,但試問現在的應試體制下,學業壓力巨大,有多少孩子能真正體驗生活呢?既然這樣,我們自然就奔著拿高分的方向去了。其實想象多一點也沒壞處,作文本來就是靠“編”的。
反方:純想象作文就像沒有地基的房子
何毅男(東城區小學語文老師):看到這些孩子編造的作文,我真的感到很可惜。他們正處在對生活滿懷好奇心、練習寫作文的最好年紀,卻被一些“假大空”的想象和套路誤了事兒,這種現象一定要盡快糾正過來。
我們支持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聯想,讓自己的作文變得精彩。比如學生可以在查閱相關資料並核實后,適當進行一些科幻題材的作文創作,類似《悟空日記》這樣的優秀作品,是值得鼓勵和表揚的。但寫作文絕對不能天馬行空毫無根據地瞎想,這些純想象的作文就好比沒有地基的房子,哪怕造得再漂亮,因為不牢固,總歸是要倒塌掉的。
二辯:要想拿高分,學生必須背范文?
正方:背誦作文有助養成行文規范
王冰紅(海澱區某小學語文教師):進入三年級,學生就要開始學習寫作文了。從此開始一直到高考,作文都是分值最大的一道題,非常重要。很多家長問我該怎樣讓學生學好作文,我回答都是:要想作文一直拿高分,就得背范文。
` 背誦范文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幫助自己養成行文的規范,包括遣詞造句、標點使用等,這些習慣是終身受用的。我們曾經作過對比試驗,一組學生背誦范文,一組學生完全自己寫。一段時間下來,背誦的學生遣詞造句明顯純熟,而另一組學生則完全摸不著道兒。這在考試中是很吃虧的。背誦范文,從小學考試到高考,甚至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都會受益。大環境在這,我相信學生和家長會明白我們的良苦用心。
反方:模式化作文,一律隻給及格分
余靜(化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曾參與高考語文閱卷):很荒謬!作文怎麼能靠背呢?我們在過去的高考閱卷中,遇到模式化的作文一律隻給及格分。那都是沒有真情實感、沒有思想的文字,甚至沒有批閱的必要。
我認為在學習作文的最初階段就應該給學生灌輸 “作文必須來自對生活的真實觀察和體悟”這個理念。要寫好作文,除了“讀萬卷書”學習優秀經典作品外,更重要的是“行萬裡路”,就是去了解感受身邊的人和事,了解國家大事,明白人情冷暖,而不能寫出“草坪是球狀”這樣的文字,這是基礎的基礎。我們很多學校和老師在教育中把這點丟掉了,很要不得。
三辯:依靠高考改革扭轉“作”文風氣?
正方:更正“假大空”的上梁,方能改變作文“恐怖篇”
侯正方(教育學博士):小學生作文“逼瘋”老師,對此老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主責不在於他們,而在於我們國家現在仍然堅不可破的應試教育體制。應試教育帶來的應試作文,使得學生必須“八股行文”,加上課業負擔重,幾乎沒有課外活動時間,學生缺乏經歷,作文中的“種種笑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改變這種狀況,隻有一個辦法:從根源抓起。根源在哪?就在於高考。隻有更正高考作文“假大空”的上梁,不搞命題式、話題式套路,讓考生充分發揮特長,才能逐級下推,讓作文真正成為學生表達心聲、記錄生活樂趣的快樂事,千字作文也就不再是“恐怖篇”了。
反方:自下而上的改革,倒逼應試文體終結
陳向梅(教育雜志編輯):最近在網絡上被熱議的“神作文”再次提醒我們,應試教育的體制一定要改了。孩子們的課外時間必須要增加。但這種改革絕對不是從高考抓起,而應該自下而上,從小學教育起步。
素質教育的口號我們已經喊了很多年,但真正改起來卻步履艱難。原因很簡單,如果從最上層的高考進行改革,涉及大學教育、學科設置、報名戶籍等多方面內容,牽一發而動全身,困難重重。而如果從小學就開始,提倡寫作講真人真事兒,不背范文,長久下去,學生寫作文自然篇篇露真情。到了高考階段,也就不存在應試文體的概念了,久之應試教育也就逐漸淡化。這種倒逼遠比高考改革靈活、有效得多。
專家觀點:
學生教師都需要
寬鬆的作文環境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看看“逼瘋”教師的作文,我們可以猜想老師都布置學生寫的是些什麼作文。按照這樣的作文題,與其說是學生“神作文”逼瘋了老師,不如說是老師的作文題把學生折騰瘋了。
我國的作文教學,一直倡導“主題先行”,要求學生不能偏題,觀點要正確。近年來在高考作文和大學自主招生中,開始嘗試給材料讓學生作文,讓學生自由表達,但很多學生不適應,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是應試作文和灌輸作文,寫出來的還是宿構作文、用背誦的范文去套。
要改變這些,需要給中小學語文教育寬鬆的環境。教師們卻很難改變作文教學方式,他們也是被應試壓力所逼,畢竟他們面對的是中高考的升學壓力。說到底,不改變當前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就不可能讓學生自由書寫,評價制度逼老師、老師逼學生,學生讓老師抓狂。今天“神作文”引發的感慨,來日會被翻出來再吐槽一番。包括讓學生體驗生活,也是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十分困難的。其實,學生們也知道自己的作文寫的是“天書”,他們要的是分數,不是真實的自我表達。這種教育所產生的負面作用是十分嚴重的。
眾說紛紜:
作文靠想象和推理
源於孩子沒有生活
夕陽西下人:文字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意義和價值的表達載體。作文不僅是要學習文字技巧本身,更是學生能夠接觸文化的密碼。如果作文教育繼續工具化、功利化,不喜歡寫作文的“小盆友”隻會越來越多,神一樣的作文恐怕也“無窮匱也”。
無界者:學生在寫作文時,為何想象和推理多於現實生活?為何寫一些真實的東西、表述一些真實的情感就這麼難?一方面,說明我們的學生在長期的知識教育中,忽略了對生活常識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表明絕大多數學生缺少生活體驗和積累、缺少必要的社會交流!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或者就會產生這些“神一樣的作文”。
建膽琴心:新材料作文題出給學生,學生卻裹足不前,因為已經習慣了命題作文了。
墨庸:這些都是生活的常識啊!歸結為語文老師的教育不當,我以為,是語文老師不可承受之重。所有學科都應該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內容負責任,而非單單語文。
攜文帶武_德於其心:語言學習重要的要學會表達所聞、所見、所思。語文考試的標准化導致語文教學的教條化,形成語文學習的僵化,背離了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讀懂他人,表達自己,有效溝通,展現人性之美、生活之美!(記者 張航)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