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外讀寄宿中學,正在成為一種熱潮。中國的低齡留學市場吸引了來自美國、瑞士、澳大利亞、英國等的寄宿學校來滬招生。寄宿學校獨特的管理風格和令人咋舌的高收費更是為它覆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本期帶您走進國外的寄宿學校,了解這些學校到底有怎樣令人咋舌的規定,學費有多麼高昂,家長該如何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寄宿學校。
在澳大利亞伊普斯威治文法中學讀書的中國學生孟佳(化名)過著和走讀生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早上6點45分,他必須起床,因為20分鐘后管理員會來查房。“洗漱等事情都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7點半吃早飯,8點半上課。10點20分是上午茶時間,吃些小點心后繼續上課。13點20分吃午飯,14點上課,15點結束。15點半是運動時間,可以選擇長跑、網球或橄欖球等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國內不怎麼運動的孟佳選擇的是網球,每周練習兩次,周末還會和別的學校進行比賽。運動后,大概在16點半,他得回宿舍洗澡換衣服,17點半前往教室晚自習,晚飯則安排在18點半。半小時后再去教室晚自習,21點回宿舍,22點准時熄燈。
管理制度非常嚴格
在他就讀的這所寄宿中學裡,周一到周五是上課日,一天8節課,15點半后是體育活動時間,有時也會安排國際生外語輔導。學校進行的是全封閉式管理,食宿在學校,隻有在周末,學校才會用大巴帶學生進城購買生活必需品。
這裡的紀律非常嚴格。宿舍區強調安靜,禁止大聲喧嘩,音樂的音量不能過大,不能在走廊奔跑,而每天21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更是“靜音”時間。在周日至周四的晚上,11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必須22點半之前熄燈,周五和周六則可以延長至23點熄燈﹔對11年級以下的學生,學校的要求更嚴一些,每天21點之后他們連手機都不能用。
“如果有人違反規定,會被約去談話甚至批評,嚴重者可能被取消周末的外出活動。”孟佳說。
所謂的周末活動,是指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比賽、野營和其他學校舉辦的舞會聚餐等,也可以獨自外出,住在朋友或者當地人的家裡。隻要讓對方和學校老師進行溝通並告知電話和地址就行。
這樣的生活,孟佳整整過了兩年。
收費比大學昂貴
這些年,寄宿學校,尤其是寄宿制中學的申請正逐漸走熱。有數據顯示,中國已取代韓國成為美國寄宿學校的最大外國生源地,其中小學六年級到初二年齡段學生申請留學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中國低齡學生的留學市場也正吸引著來自美國、瑞士、澳大利亞、英國等地的寄宿學校。
臨近2012年年末,北美寄宿中學交流會、瑞士寄宿學校展相繼在上海舉辦。寄宿學校因卓越的學術環境及高升學率,向來有精英教育之稱,收費並不便宜。
以美國的紐約州聖三一珀林中學為例,它一年的學費加寄宿費在5萬美元左右(31萬元人民幣左右),這在美國只是屬於中等水平﹔在瑞士,寄宿中學每年的費用可以達到60萬元人民幣甚至更多﹔在學費較便宜的澳大利亞,每年至少需要20萬元人民幣,而這些地方的大學收費大多也不過每年10多萬元人民幣。此外,讀寄宿學校需要擔保金,就英國來說,擔保金涵蓋了第一年的學費及生活費,約合人民幣30萬-40萬元。
不過即使這樣,也沒有擋住家長的腳步,各國寄宿中學巡展幾乎都人滿為患。家長意見頗為一致,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陳女士表示,她青睞國外的素質教育,且寄宿制可以鍛煉孩子,而她自己事業較忙,無暇照顧孩子,所以選擇寄宿學校。
各個國家的寄宿學校通常是獨立管理運營,有自主招生權,類似企業運營,會外聘管理層比如校長、招生主任等職位。而寄宿中學最大的特色就是作為大學預備學校,都擁有很好的大學錄取成績,非常注重學術教育,發掘學生的個人潛力,從藝術、體育和道德等方面培養學生申請大學的競爭力。寄宿中學的師生比例一般都比較高,這就為每個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足夠的關懷和指導。而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學校實行全封閉的軍事化管理,非常嚴格,比如限制學生的上網時間,周末外出的管理等。海移教育集團留學部經理周穎認為,寄宿學校需要管理層、老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心血,承擔更多的責任,這些直接導致了寄宿中學收費昂貴。
適應寄宿學校不容易
回憶這段寄宿生活的收獲,孟佳說自己的“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獨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他聊天,幾乎感覺不到一個十幾歲孩子的羞澀,言辭中充滿自信。
不過,孟佳剛剛來華申留學參與面試的時候並不被人看好。內向、不善交談、過於依賴母親,這些是華申國際教育高級咨詢顧問張婷對他的印象。
“寄宿學校,雖然對提高學生的英文能力,提前適應海外生活有所幫助,但是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曾有些學生不能適應學習節奏和管理,完不成學習,最后隻好中止並進行轉學。”張婷說。在她看來,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更適合申請寄宿學校,不過,看似不太符合這些特點的孟佳卻主動選擇了寄宿學校。除了澳大利亞的生態環境和教學質量吸引了他以外,另一個原因是28000澳元(18萬元人民幣左右)一年的學費,相比美國、瑞士,尚在家庭可接受范圍內。由於沒考過雅思,去伊普斯威治文法中學前,他讀了兩個多月的語言學校。即使這樣,語言溝通不暢和內向的性格仍讓孟佳不適應。幸運的是,他最終堅持下來了。他說一些社會義務勞動對自己影響很大,每個月學校會組織幾次去養老院做衛生,或者到公園給流浪者送餐的活動,這讓他更快地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
寄宿中學常常是留學生進入大學階段的緩沖期,寄宿生活本身並不限於學習課本知識,更強調生活即是學習的理念,通過體育、文藝活動、社區服務等,拓寬學生認識、理解世界的渠道。這盡管對孟佳來說是一個適應的機會,但對於許多埋頭讀書、缺乏社會活動的中國學生無疑是個挑戰。如何更快適應寄宿生活,留學專家建議,不妨選擇設置了留學生服務部門的國際學校,這些學校有針對留學生語言、生活及心理的輔導,另外一個選擇是第一年不住校而是住居民家,既有家庭氛圍又能適應當地文化,第二年再申請轉回學校住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