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骑行追寻“京”彩记忆,北影青年“随手拍”传承伟大精神
北京电影学院发挥艺术类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创新设计“历史+文化+影像”的红色骑行路线,组织学生设计制作自行车、并骑行打卡抗战馆、卢沟桥、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北大红楼等历史革命圣地,用影像记录呈现,让学生在体育、史育、美育中加深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了解。
五育并举 融绿色骑行于红色历史
作为“红色行——首都高校力量参与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机制”系列项目之一,“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通过更具亲和力的学生、更具感染力的影像记录高校青年红色文化感悟,提升首都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北京电影学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聚焦学生兴趣点、需求点,发挥艺术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多次“头脑风暴”征集创意、策划方案,最终确定了骑行打卡红色景点的路线,并创作多个脚本,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北大红楼等历史革命圣地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追寻红色印记”等主题拍摄。
活动负责人、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倪洁表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要求大家在随手拍活动中体现思想性、专业性、趣味性,做到“活动有特色、作品有温度”。在此基础上,活动融入了“绿色骑行”的概念,学生充分发挥艺术特长,自行设计、组装专属车辆,走出校园、拥抱城市,以赤诚之心追寻红色记忆。同时,学生进行专业创作,用优质的影像促进红色文化在社会上传播,完美融合“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使得活动更有参与度、号召力。
突出专业 融思政育人于艺术实践
此次骑行的车辆由北京电影学院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设计,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与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及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紧密相连,将绿色潮流的引动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融为一体。
学生们结合自行车灵活便捷绿色低碳的特点和交通繁忙的北京市区作为应用场景,选取了游鱼形象与广受年轻人欢迎的国潮风相结合,设计了象征灵活自由的游鱼图腾、象征游鱼化龙的鳞片纹样和象征北京电影学院流金岁月的洒金校标。
为了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了解,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暑假期间,学校邀请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李庆辉博士,以《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北京市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建设》为题进行讲座,围绕要拍摄点位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的历史,北平抗战与北京名称的演变、北京地区抗日历程和纪念设施等内容,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团队导师、视听传媒学院教师赵丹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拍摄培训,并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推演,要求同学们通过拍摄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高质量完成作品的拍摄、推广。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谢宜霖表示,要用心琢磨更好的脚本、选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自然流畅地表达历史的深度,用丰富的视听语言讲好红色故事与红色精神。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本科生张瑶表示,我们一路打卡卢沟桥、宛平城、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和北影校园周边,一同瞻仰古城留下的英雄余晖。拍摄期间,我们团结协作,有条不紊,用北影人的专业素养认真对待每一条镜头、每一个场次,用骑行的车辙追随北京城的红色足印,用手中的镜头传递爱国爱党的精神薪火。此次活动极具教育与鼓励意义,继承了红色精神的我们,必将永怀清澈纯粹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不断朝理想前行,向未来迈进。
精心制作 融文化推广于影像传播
9月7日,活动正式启动。100余位学生分批分别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大学红楼、中法大学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地参观红色印迹、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走进红色文艺,以微视频形式呈现自己的所想所悟。当前,学生们已完成8部短片的后期制作,还有16部作品仍在剪辑修改中。
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陈宇轩表示,北京这座城市是有故事的。特别是秋凉天时的海淀,斑驳的光影和蜷缩路边的猫咪,大家拿出摄影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红色记忆随手拍给了学生们一种更宽泛的创作空间,同学们可以按照内心的真实想法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通过镜头切换、光影变化、景别深浅,来赋予每一帧画面以故事。
“我们组随手拍的地点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拍摄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学习汲取的过程。”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大家都在组里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摄影、剪辑、出镜演员等等。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胡晓溪介绍,我们组所拍摄的是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每一个勋章的背后都是无数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做可学,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他们是盛世的守护者,他们是“岁月静好”的挑担人。
社会实践就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学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我深刻体悟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拥有自学能力,才有中流击水的勇气与担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