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全国“红旅”选手以青春之行传奋进之声

2023年11月16日09:24 |
小字号

  10月19日上午,辽宁丹东的鸭绿江畔,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进行。入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简称“红旅大赛”)全国总决赛的60支团队、近200名师生齐聚抗美援朝纪念塔下,聆听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心中的英雄——抗美援朝老兵、全国时代楷模朱彦夫的感人故事。他们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在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下,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件件真实的历史文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事迹,更是将他们带回了73年前朝鲜战场上那些炮火连天的昼夜。

  这些参赛师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近50所高校。自2011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率先发起创办大赛以来,每届红旅大赛决赛前,活动组织方都会组织参赛学生到决赛举办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纪念地或场所,以“沉浸式”方式追寻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烽火,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人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本届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来自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徐传润说:“作为青年人,我们对于红色精神的了解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万里路’与‘万卷书’同样重要。当你真正来到一座英雄的城市,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抗美援朝纪念馆具象化的展示给予我太多震撼。这次大思政课,让我更意识到年轻人的使命,启发我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与会嘉宾为选手颁奖

  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裴亚男讲解朱彦夫的故事

  大赛红色内涵更加丰富 红旅大赛绽放时代光彩

  以“激扬青春梦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于今年四月正式拉开帷幕。大赛聚焦新时代,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展现大国重器、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及其精神力量,力求让参赛师生从心灵深处感悟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自觉担当起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筑牢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之基。

  此次大赛包括“红色旅游线路设计”“红色旅游营销方案设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红色足迹微视频”“红色精神微讲解”“红色故事微漫画”六个参赛类别,共收到4139份作品。来自全国676所高校的4706支团队参与大赛,参赛选手超过2.8万名,60支队伍入围决赛。

  北二外徐玲玲的参赛作品围绕“工业文旅资源”这个主题展开。“此次大赛强调‘新时代’的红色精神,所以我选择了工业遗产转化的旅游地标,比如首钢园,中国工业博物馆,通过工业遗产从‘重工业’到‘服务业’的转变,工业遗产活化对城市更新的推动,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红色精神’。”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二外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吕宁表示,今年红旅大赛的主题聚焦新时代,已不再局限于革命历史、红军等题材,而是将内涵丰富至新时代背景下的祖国各地的发展变化,比如乡村振兴、大国重器、“两山理论”、非遗文化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杨芳介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的同学自2015年开始参加红旅大赛,每年都有进入总决赛的团队。“由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林业和生态为特色和优势的大学,旅游学院的人才培养也聚焦在森林旅游、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乡村振兴等方面。学院采用‘红绿融合,文旅育人’的实践育人模式,从绿色融合中丰富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

  红旅大赛全国总决赛评委、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巡视员邢济萍表示,红旅大赛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创意的舞台,他们也会不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这次参赛作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让红色旅游成为青年人的必选项”。因此,在红色旅游线路和营销设计中,要让红色精神传承与现代旅游规律有机融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受红色文化前提下,把青年人喜欢的元素融进设计中,在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中把红色文化与现代审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相结合,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青年人的必选项。

  以赛促学播撒创意金种子 为红色文旅注入青春活力

  如何让红色文创设计与年轻人形成同频共振?如何让红色文创产品与年轻人实现共情?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船远航”团队成员一直思考的问题。就在全国总决赛前一天晚上,“红船远航”团队成员高睿和杨楚涵为了第二天的展示“精益求精”,一直在对项目文本做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她们带来的“红船远航”——一款以桌游为灵感的文创设计作品获得本届大赛“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组特等奖,“红船远航”不仅成功地融入了红色文化与现代娱乐方式,更在参赛前就完成了市场转化,目前有三百余套实体产品,成为了一款富有红色教育意义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作品。今年19岁的高睿和杨楚涵得知获奖后,她们直言“激动、开心、满足,希望这款红色文创产品赢得更多人喜欢,能让年轻人用时尚、轻松的方式学习党史,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目前,“红船远航”文创产品已在京津冀、深圳、浙江等多地进行推广,未来将进一步开发衍生产品,致力于用新颖趣味的红色旅游方式,进一步推动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喜爱,助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培养爱党爱国情怀。

  北二外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曾指导过八届红旅大赛,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红旅作品首先要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创新性的元素可以包括新颖的主题、互动体验、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其次,优秀的策划应该有明确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最后,策划应该考虑到可持续性,包括环保、社会责任和经济可行性。

  据悉,每年红旅大赛都能征集到很多优秀的作品。大赛12年来累计参赛师生逾10万名,征集参赛作品1.7万件,参赛作品和人数年年创新高。本届大赛大学生们除了关注传统红色旅游内容,更多地注重红色旅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红色旅游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拓宽红旅新视野。同时,本届赛事的参赛者大多为“00后”,他们的参赛作品有着鲜明的“Z世代”特征。

  “红旅大赛的这种‘以赛促学’的方式非常好,可以让我将概念性的知识与实际操作更好地结合。”来自西北师范大学薪火耀陇原队的赵紫涵表示,这种方式也对自己的理论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扎实、精准。在赵紫涵看来,新时代弘扬红色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红色资源的开发,营造出育人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在这种氛围中体悟到红色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红旅大赛采用“N+1+N”模式,根据全国任意旅游目的地和决赛地指定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设计N种系列旅游产品,鼓励引导大学生以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地为切入点进行创意策划,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大学生的视角,为当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红旅大赛这种“以赛促学”的方式,已成为培育综合性红色旅游人才切实高效的途径。

  本届红旅大赛决赛就要求参赛队伍通过视频路演的方式展示辽宁红色旅游创意作品,为宣传展示丹东红色文化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为打造“六地”红色旅游新高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丹东这座红色之城、建设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注入强烈的时代元素与青春活力。

  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张兴参加决赛的作品就是充分利用辽宁省独特的“六地”红色文化的特色资源,以“雷锋七问”为纽带串联各红色资源点位,按照一天答一问、一问一主题的思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7+6”红色教育经典研学线路。

  红旅大赛中汲取成长营养 以青春之声传递奋进之音

  用青春之音讲述中国故事,以青春之行传递奋进之音。丹东是一座英雄城市。本届红旅大赛安排了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裴亚男为师生们带来她心中的英雄——中国当代保尔、全国时代楷模、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的感人故事。

  参赛选手、来自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王刚表示,应该把英雄与时代链接,英雄主义精神也要具有时代特点。来自广州华商学院的选手黄志豪则表示,赓续英雄主义精神需要通过切身经历,充分体悟到英雄主义及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进而理解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更好地强化自己的担当意识。

  “我们倡导的英雄主义精神应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是对祖国坚如磐石的信仰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而一往无前的决心。”对于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赓续英雄主义精神,张兴表示,要心中有榜样,更要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到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参赛选手、广西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刘忠禹说:“我不仅是一名参赛选手,更是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深知责任重大。我一定会牢记嘱托,利用所学知识,为文化强国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北二外旅游科学学院指导教师郑红教授表示,红旅大赛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让我们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到实践,从传统的方式变成行走的课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

  红旅大赛自举办以来,在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的支持下,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十三届,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规模最大的红色旅游专业赛事,入选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被称为“面向千校万人的思政教育平台”“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政大课”。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