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深刻揭示了“双碳”工作的广泛性、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和变革性。当前,如何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提高“双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和质量,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直接关乎这场系统性变革的顺利推进。
人才培养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梯次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首先,“双碳”工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这决定了“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也需要各行各业各领域共同参与,更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支撑。其次,“双碳”工作具有艰巨性、系统性。如何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如何实现科技变革与低碳发展的协同,需要各个领域人才的智力支持。再次,“双碳”工作具有变革性。“双碳”目标的实现立足于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托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培育和集聚人才,推进技术革新。
全面提高“双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行动能力的重要保障。这也对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时代人才需要嵌入更多低碳基因,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注入更多低碳元素,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融入更多低碳理念。
“双碳”人才培养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在这三者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都需要教育来支撑。离开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作为国家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育平台,高等教育是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高等院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主体。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肩负“双碳”人才培养和“双碳”技术研发、理论创新的使命,同时也受“双碳”目标的牵引,亟需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强化“双碳”人才培养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等院校应在“双碳”工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第二,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适应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更好地培育“双碳”工作急需的人才,从而强化人才支撑。第三,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推进“双碳”工作的发展机遇,围绕“双碳”目标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将培养“双碳”人才的压力转化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推动“双碳”人才培养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在这些方面还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统教学体系学科知识单一不能支撑“双碳”人才培养,专业实践体系不能满足绿色化多维评价和设计的需求,数字信息化高度集成的现代生产企业难以提供复杂工程场景的实习体验,等等。鉴于此,高等院校亟需创新“双碳”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专业教育,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依托数据平台对接生产实景开展工程问题研究,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围绕“双碳”目标赋能产业发展。
面向新时代“双碳”目标,应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创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构建绿色低碳的专业结构体系。设置绿色低碳急需专业,推动传统专业绿色升级,组建绿色低碳专业群,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二是设计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明确绿色发展、推进数字化赋能、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优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课程体系设计。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四是形成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社会建立集“开放、多样、灵活、高效”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教融合,共建共享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五是建设数字化新工科共享实践平台。紧密对接产业链发展,以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产业生态的科技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共享。设置企业参与的课程,以项目为纽带,将工程案例带入课堂教学。紧密围绕低碳实践,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创建融合数字技术的全流程多场景实习实训工程平台。六是形成绿色低碳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增强绿色低碳文化内涵,厚植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文化根基,搭建绿色教育平台,推动绿色社会实践。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