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清华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江梦南

靠读唇语考上清华 这位姑娘“感动中国”

2022年03月05日08:2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靠读唇语考上清华 这位姑娘“感动中国”

  3月3日晚,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其中一位是清华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江梦南。这位来自湖南莽山瑶族小镇、在半岁时就双耳失聪的姑娘,创造了世人眼中的“奇迹”:她自幼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之后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近年来家乡小镇唯一考入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攻读博士的学生。如今,她正在攻读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目标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父母对我不放弃

  我也不会松开手

  半岁时,江梦南因药物导致双耳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这种听力情况被普遍认为已经不可能学会说话,因此医生建议父母带她去聋哑学校。但是,她有一对对她不曾放弃的父母。身为教师的他们让女儿摸着自己的喉结感受发声时的震动,用手感受呼出的气流。很多方法是夫妇俩自创的,比如母亲在一面镜子前抱着她,在后面对她说话,这样她能看到母亲的口型,也能看到自己的口型。母亲后来拿到了湖北宜章县第一份聋儿言语康复特教老师的资格证书。每一个音节都要经过成千上万次重复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并熟练掌握。但父母教江梦南说得更清晰,能分辨出“花”和“哈”。江梦南甚至学会了方言宜章话,也学会了分辨四声。后来,她更掌握了一项传说中的绝技:读唇语。

  江梦南说:“父母给了我一个特别特别大的礼物。”父母对江梦南从没放弃,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不能松开手”。在26岁戴上人工耳蜗之前,她在求学期间每天会把手机闹钟调成震动模式 ,整夜握着手机不松手,以便第二天早上靠震动叫醒自己。据她在吉林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室友王艳伟说,江梦南总是寝室里第一个起床的,几乎没有见过她迟到。

  爱美妆爱健身

  从不以弱势自居

  靠着数倍于同龄人的努力,江梦南在家乡普通小学“旁听”后,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12岁的小姑娘独自坐了32小时火车到郴州,开始了寄宿中学的独立生活。6年后的高考,她的分数过了当地一本线,但她觉得没发挥好,坚持复读一年。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大学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继续在吉林大学攻读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向,那是她的偶像张海迪的母校。2018年又通过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试,研究方向是和免疫相关的机器学习建模课题。

  这一路的辛苦,只有她的父母知道。父母给江梦南的建议是:听不见是既定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江梦南自己说:“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我经常跟别人说,千万不要因为我听不见就放低对我的要求和标准。”这样的自我要求,让她英语六级放弃听力仍考到500多分,让她坚持健身两年,让她坚持复读一年考上重点大学,直到考入清华。

  在生活中,江梦南也坚持不以弱势群体自居。她爱美,经常早晨花5分钟化一个妆,还为宿舍女生们的衣着打扮出谋划策;她经常在健身房举铁,被朋友们戏称为“猛男”;朋友向她倾诉心事时,她会搬个板凳、戴上近视镜,专心“看”室友吐槽,然后替她们开解、逗她们开心;学弟实验遇到困难,她自己百忙之中还是抽空帮忙整理文献到半夜。在26岁以“高龄”戴上人工耳蜗后,新的困难接踵而至:为了建立耳蜗里听到的声音与文字之间的联系,她需要持续地进行听力训练,加上清华繁重的学业压力,她又开启了新的“克服困难模式”。

  在清华园推广无障碍

  身体力行普及理念

  2020年,江梦南当选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第五任会长。这个协会的创始人,是她的学长、自幼因重症坐上轮椅、去年刚从清华计算机博士毕业的矣晓沅。在这个协会里,江梦南看到了清华对“无障碍”的支持与重视。在得知残障同学的需求后,学校多个部门下大力气对宿舍楼、教学楼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的老师们四处奔走,协会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清华三年,在繁重的学业和科研之余,她坚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致力于向社会公众、校内外师生普及无障碍理念,推动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2018年,她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无障碍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并发言。2019年,她前往偏远地区参加教育公益项目,为当地学子答疑解惑并提供帮助。2020年,她当选协会会长后与协会成员一起起草并发布《做“无障碍天下”使者倡议》,并组织无障碍论坛、无障碍理念体验等多种活动,身体力行地向公众普及无障碍理念。(记者 雷嘉 通讯员 袁文幻)

(责编:温璐、吴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