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重拳频出,能否治好本科教育这些“病”?【2】

2018年10月26日08:57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重拳频出,能否治好本科教育这些“病”?

  问题 老师不愿教,不爱讲台爱科研

  对策 突出教学激励,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

  将被“严格要求”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

  记者注意到,“新时代高教40条”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篇幅放在了“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上。这也是瞄准了此前一直困扰本科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顽疾”——老师不愿教书,不爱讲台爱科研。

  “国家推出‘双一流’计划已近三年,时至今日,一些高校对‘双一流’中一流学科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一些显性指标上,甚至把学科等同于科研。为数不少的高校认为,只要教师科研做好了,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作为科研生力军能出成果,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不远了,本科教育成为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陪衬。”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表示。

  “教学成绩难以量化,不少高校把教师上了多少课时只是作为职称晋升的‘及格线’,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项目数、论文数。”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师告诉记者,如果“指挥棒”不调整,这股“教师不爱讲台”的“歪风”就很难刹住。

  记者发现,此次“新时代高教40条”对教师评价体系作出了不少具体的调整,包括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的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等。

  与此同时,“新时代高教40条”还要求,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全方位、多渠道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

  但在采访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新时代高教40条”的实施效果表示了疑虑。

  “‘新时代高教40条’制定比较宏观,关键要看这种‘同等重要’怎么落地,要有具体政策。”上述那位不愿具名的教师表示,此前其所在高校也出台了类似“一票否决”制度,但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并不显著,“大家还是把教学当成一条‘及格线’,下大力气拼抢的还是科研。比如在津贴分配中,一堂课课时费200多元,发一篇核心期刊800元,还在职称晋升时额外加分,这种差距不拉平,导向就很难形成。”

  问题 高校少自省,质量文化待完善

  对策 培育质量文化,强化高校主体意识

  在建设高水平本科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记者了解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校广泛开展了质量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先后有1100多所本科高校、800多所高职院校接受了评估。但这一过程中,也并非没有短板。

  “一是忽视了高校的质量主体地位,质量标准由政府制定、评估由政府组织,高校只是评估的被动执行者和质量保障过程的被实施者,缺乏自身办学质量的思考和把控,即便有,也是只说好不说坏。二是现在各种质量工程使得高校把工程要求作为质量标准,忽视了自身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质量建设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一位长期从事高校质量评估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在“新时代高教40条”中,“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部分着墨甚多,并着重强调要“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各高校要“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开”。此外,还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

  “高校不仅要设计标准、学会如何为自己‘打分’,还要让这种质量文化观成为深植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的标准,而不是依附于外部评估。”有关专家表示。

  “除了高校自评外,‘新时代高教40条’还把评估、认证、督导等工作置于质量文化之下,让其为高校质量文化生成发展服务。”教育部评估中心院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认为,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术性,使质量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师生等每一质量主体的内在成长需要,“质量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质量评估、认证、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影响是内在的、长期的、稳定的”。(本报记者 邓晖)

(责编:郝孟佳、吴亚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