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堂找寻勇气,实现突破的汉语语文课

2017年09月06日15:58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上午第三节课在高三(16)班上课。给了两次机会让同学们完成一个任务,即阅读第一单元,推荐其中一篇文章,并说明理由,大多数同学没有引起重视,这是第三次机会了,我可不想再看到学生拖拉了。

我提前到班,先了解大家准备情况。藏族孩子生性直率,从他们灿烂的表情和爽气的语调,我猜应该还不错。上课铃声一响,先是师生相互问候。学生一落座,我便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我并没指名,而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回答。……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没有学生举手。我缓步绕班级走了一圈,重上讲台,大声问“举手回答需要的是什么?”

几乎全班的孩子异口同声回答“勇气!”

我将右手轻轻放在心脏的方向问“勇气是什么的象征?”

“自信!”

“那自信源自什么?”

“实力!”

“实力源自什么?”

“努力!”

同学们的回答内容是昨天的课堂上我提出的,没想到大家能够如此准确地答出,看来上节课大家用心听了,也真正理解了。

我说:“刚刚我溜达了一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数都做了充分准备。也就是说,你努力了,你具备了一定实力,你应该充满自信,你完全可以勇敢地举手回答。谁会是第一个勇士呢?”

果然,在我的鼓励下,讲台右侧的一位小姑娘慢慢地举起了手,怯生生地看着我。我夸张地说道:“很好!请大家将掌声送给这位格桑梅朵(幸福之花的意思)!”

热烈的掌声过后,小姑娘微红着脸回答了问题,她推荐的课文是周国文的《淡之美》,她真的准备很充分,稿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回答得也是既丰富又有条理。回答完,我又倡议大家再次给以热烈掌声,并强调“她回答得真棒!”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一组中间的一个女生果断地举起了手。她推荐的是赵丽宏的《莫扎特的造访》,她对文章的理解很透彻,语言表达也十分清晰流畅。我对她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顺势引导大家“本单元总共有4课,班上肯定不少同学选择的是同篇文章,但这不要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选择的角度不同,推荐的理由自然也各有千秋。”

第三个举手的是中间最后排的一个高个女生,她推荐的也是周国文的《淡之美》,她可能太紧张了,声音有些颤,回答不算很流畅,而且只有很短的几句,且是引用文章的内容。我点评道“其实从座位上站起来回答问题,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她的答案紧扣文本,虽简短却很到位,不错!”我又笑着说“大量的事实证明,高三(16)班的女生非常优秀勇敢,我想问的是咱们班有男生吗?”

经我这么一激,第一组中间靠后的一位短发男同学腾地站了起来,没等我问,就直接回答“老师,我推荐的文章是第三课,冰心的《观舞记》。”“噢?为什么?”他就介绍,他在内地读初中时曾学过这篇文章,非常熟悉,而且文中对卡拉玛姐妹的服饰和舞姿描写得很生动,很形象。我夸赞这位男生勇敢地起身捍卫男士的尊严,而且他突破前三位同学的答案,有了新的选择,他以漂亮的回答,向世人宣告,高三(16)班不仅有男生,而且都是勇士。

紧接着第二组前排的男生举手,第三组中间靠窗的女生举手……一时间,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格外活会回答,但不要抱怨前期有许多空白,那是留白艺术,同学们在蓄积能量,找寻勇气。事实证明,同学们,你们成功了!跃起来,同学们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起来,刚举手的同学只好无奈地将手放下来,嘟哝着小嘴显得很是遗憾。

我趁着铃声简单总结了一下,表扬了大家找到了自信。我补充说道,今天课堂后期时间不够,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回答,但不要抱怨前期有许多空白,那是留白艺术,同学们在蓄积能量,找寻勇气。事实证明,同学们,你们成功了!

(曹国彬)

(责编:熊守朋(实习生)、申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