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挑“985”的客观现实 需暗下苦功充实自己
通过电视镜头,这位HR把招聘过程中的“潜规则”用大实话说了出来,招致大量抨击实属意料之中。因为这样的做法,简单粗暴地冲击着很多人对“公平”的设想。但在笔者看来,筛选简历先看学校,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或许是最符合企业本身效率的做法。
为什么要用学校来筛人卡人?答案很简单。企业招聘,为的就是能够尽快将尽可能多的人才选出来为己所用。面对成千上万份的简历,指望靠人力一个个仔细翻阅去慧眼识珠,恐怕并不现实。某种程度上,招聘本身便是一个概率性事件,哪里的人才多,哪里潜在的人才多,就重点去看一看,总会有合适的。而从人才培养角度看,“985”高校生源好、经费足,占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出人才的概率自然较高。着眼现实,各行各业中的得力干将中,拥有“名校出身”的着实不在少数。可以说,挑人只挑“985”,虽然难免会有遗珠,但招聘效率无疑是最高的。
简单的换位思考过后,便不难理解其中的企业诉求。但这一问题之所以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弹,甚至被扣上“学历歧视”的帽子,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其戳中了当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这些年,每到毕业季、招聘季,“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因为“最难”,所以招聘市场上的一丁点信息都能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比如“65个证书比不过一个985学历”、“博士毕业比不过985、211的本科”等新闻,都曾经在网上引发过强烈争议。应当看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和对“学历歧视”的强烈抨击,其实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态的集中体现。但很显然,这个道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站不住。既然是竞争,优胜劣汰就是再自然不过的法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论学历都一样都是不切实际的想象。
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与其宣泄情绪、自暴自弃,不如暗下苦功、充实自己。一纸学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更多靠的是人生路上不懈的奋斗。马云并非名校毕业,乔布斯也只上过6个月大学,这些都没有妨碍他们创造了世界上伟大的公司。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始。只要能俯下身子、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学习真本领,练就真本事,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