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大学生记者手记:新“丝路人”的“中国梦”

2017年08月04日10:06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同样的驼铃,同样的鸣沙山,与古代人不同的是如今的“丝路人”再也没有对风沙的恐惧与对生计的担忧。

鸣沙山的游客 北京工业大学 李安东摄

“宝兰高铁”、“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西农模式”这一个个闪光的名词,宛如一粒粒光彩夺目的铺路石,正在筑就新“丝路人”的追梦路。正如清华大学的库鑫在“穿越千年丝路,探寻中国印记”首都大学生记者团集体采访活动出征仪式上所说,“我们再也不用用脚来丈量丝绸之路了,但是这背后蕴藏的‘丝路精神’却不容我们忘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了解甘肃,“敦煌号”列车应运而生。车内装饰采用了甘肃境内14个地州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因素,每节车厢以14个地州市的名称命名,形成了一车一馆、一步一景的文化特色。从车头走到车尾,宛如经历了一次丝绸之路的历史穿越。这趟旅游专列上的乘务员徐鹏说,“总有人说我当乘务员有些失败,但是我觉得我做喜欢的事就是成功。”在他看来,只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地从小事做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才能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带给“敦煌号”上的旅客。

2017年7月9日,“宝兰高铁”正式通车。为了保证高铁运行的绝对安全,兰州西站动车运用所的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随时都处在待命状态,以应对突发事件。为了确保百分之百地消除隐患,他们采取视频员与现场工作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检修的不确定度。这就意味着,控制室的视频观察员需要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录像手电筒传来晃动的画面,来观察动车的检修状况。“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这种晃动的画面,视频观察员看吐了真的不是夸张”,动车运用所马岩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一个现场检修的录像给我们演示。正是无数位高铁人无私的奉献,才有了享誉全球的“高铁速度”。

 

兰州西动车运用所人员在认真工作 北京工业大学 李安东摄

在距兰州581公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示范站,穿衣打扮与当地农民毫无区别的邓丰产教授常年与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一年中有大半年都要在农村经历风吹日晒。“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几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邓教授如今才完成了自己的“科研梦”,带领农户们完成了“致富梦”。眼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猕猴桃田里的累累硕果,他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正是这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才创造出了享誉全国的“西农模式”。

农民向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展示自己种的西瓜 北京工业大学 李安东摄

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这根“技术杠杆”的支撑,在杨凌周边农村,掀起了一股科学种田、科技推广的热潮,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金乐天的梦想是“做中国和巴基斯坦交流的一个纽带”。从一开始连语言都不通到现在的在读硕士,金乐天付出的艰辛,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一件一件记起来。他的经历真切地昭示我们,新“丝路人”的“中国梦”是真真切切能摸得到的,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加油干就能实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张鸣原)

(责编:郑而进(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