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城一书之兰州:纸上的丝绸之路——《读者》

2017年07月30日12:14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来一碗牛肉面,拿一本《读者》,看一下黄河,成为来到兰州旅行的“标配”。作为曾经发行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文化类杂志,《读者》当之无愧是兰州一张响亮的品牌。但大多数人在提到《读者》杂志的时候,很难把它和兰州联系起来。其实,这背后是对兰州的误解。来到这片黄土地上,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满目的沙丘和戈壁,这和细腻的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那为什么兰州会诞生出一本影响中国人30多年的文化读物呢?

这和千百年来兰州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之后,许多中原的知识分子为躲避战乱,西迁至兰州,创建了以兰山、求古、五泉、皋兰为首的四大书院,并涌现出了一批儒学大师,如张澍、张国常、刘尔沂、安维峻等。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对凉州(不仅仅是今天的武威地区,也包括今天的兰州地区)给予极高评价,他说:“其文化上续汉魏两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继后,继绝扶衰。”

地处丝绸之路节点的兰州,有着千年的文化融合历史,孕育出开放包容的“兰州精神。如果要用地理名词来说明兰州,那么丝路绝对是最合适的品牌。在这种开放包容的“兰州精神”的影响下,《读者》杂志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换句话说,《读者》就是一条丝路,那些有趣的故事、有料的评论、新奇的事物就像纸上的“丝绸之路”,将万家灯火点明。

作为一份文化普及类读物,1981年诞生的《读者文摘》(1993年,《读者文摘》由于版权纠纷,正式更名为《读者》),以“真善美”滋润着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无数人初高中时的难忘记忆。不记得多少次站在书店里,只为拿到最新一期的《读者》。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读者》对于培养我的兴趣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后来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思考,都是开始于杂志某篇文章。

兰州的《读者》,一条纸上的“丝绸之路”。(北京师范大学 王松)

(责编:熊守朋(实习生)、付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