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有一群“专属医生”在和时间赛跑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人民网敦煌7月29日电 建在茫茫荒漠戈壁上的莫高窟,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已经体弱多病了。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不只是我们想象中拿笔临摹,更像是医生给“患者”看病。他们归纳了石窟的多种病害类型,起甲、酥碱、粉化、疱疹、褪色……还研究出了一套套的治疗方案。和医生一样,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也在和时间赛跑。“ 石窟里的壁画受天气、水分、风沙、光照等影响,任何一点环境变化都有可能加速它的消失。”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在敦煌工作了25年的苏伯民说。
虽然敦煌年均降雨只有约30毫米,但降水的相对集中对壁画破坏很大。水沿着缝隙渗入洞窟,造成岩体内可溶盐活动,致使壁画酥碱、脱落。现在,通过采取裂隙灌浆等措施,已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对洞窟的渗透。“我们也通过修复和加固,提高了洞窟的稳定性及抗震能力,目前敦煌莫高窟可以对抗约7级地震。”苏伯民介绍。
敦煌研究所也在莫高窟设置了“监护仪”,对莫高窟的环境、水体、游客、安防进行预防性保护监测。
研究表明,游客的增多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带入洞内的湿气也对敦煌石窟造成了很大伤害,使得它几乎没有“休息”的机会。
“我们有机整合了敦煌石窟数字化资源,有30个洞窟已经可以数字化展现,游客可以足不出户就对敦煌石窟了解。”苏伯民说,研究所也在积极研究“药方”,来应对游客日益增多的“病症”。“在异常天气,我们会依据洞窟内外的环境数据,确定洞窟是否适宜开放。在游客高峰期和雨天,我们也会控制游客参观时间,以减少游客对洞窟的影响,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和理解我们的工作。”
(华东政法大学 郜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